《中国佛教史辞典》(014. 288 汉译大藏经)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88.汉译大藏经
用汉语所译佛教圣典的总称。亦略为藏经,还称为一切经。是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的佛教典籍的总集,但广义上也包含中国、日本的撰述书。在南北朝时代,可以见到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的称呼;在《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可见到大藏经之名。近世以来,大藏经的名称也指汉语以外的三藏。在中国,最早翻译经典的,是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前后来洛阳的安息的安世高,主要译小乘经典;接着,桓帝末来洛阳的大月氏国的支娄迦谶译大乘经典。其后,翻译一直持续到元代。当初,各自书写后传播,随着数量增大,为正确传承、护持,作成了目录。最初的目录是前秦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对历来的翻译经典加以分类整理,分为撰出经律论录、异出经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录八部分,收入639部886卷。接着,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加以增补,更有隋朝的《法经录》、《彦琮录》、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唐朝的《静泰录》、道宣《大唐内典录》、智升《开元释教录》、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作成。这些经录中,逐渐定下大小乘经律论等佛典分类,尤其是开元录,分单译、重译、别生、疑惑、伪妄等,且印度论师的传记类、中国人的著述等也包含在内。其后,补充遗漏、增补新译,汉译大藏经增多,以至许多中国人的著作也入藏。至宋代,由于印刷技术的发达,刊行了木版印刷的大藏经。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年),派遣张从信到蜀的益州(成都),命其雕造大藏经,以《开元录》为基础,在太平兴国寺内的印经院印刷,用十二年才完成。宋代还有福州东禅寺等觉院版大藏经(崇宁万寿大藏,1080-1112年),福州开元寺版大藏经(毗卢藏、福州藏、闽版、越本,1112-1151年),湖州圆觉寺版大藏经(思溪藏、宋版,1133年前后),碛沙版大藏经,以及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开版、元代完成的普宁寺版大藏经(元版白云宗门藏经)等。还有模刻宋版的元版大藏经、由太祖完成的南京大报恩寺版大藏经(南藏)、由清太宗完成的北京敕版大藏经(北藏),及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紫柏真可与憨山德清完成的万历版大藏经。另外,在外国也有开版,在高丽的成宗十年(991年)到显宗二年(1011年),用蜀版完成高丽版大藏经;高宗时再雕的即现存的海印寺版。此外,还作成了契丹版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如此多的官版、私版大藏经的刊行,对佛教的流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日本最早是平安时代的东大寺僧奝然入宋、到洛阳,得蜀版大藏经,于永延二年(988年)带回国;后来又有高丽版等,还有多次计划开版大藏经。其中著名的,是从江户时代的宽文三年(1663年)到延宝七年(1679年),由铁眼开版的黄檗版,以明代万历版6771卷为标准刊行。其后,有明治时代的大日本校订缩刷大藏经(缩刷版,1880-1885年),这是最早用活字印刷刊行的大藏经,按高丽版、增补中国、日本的典籍,总计1916部8534卷,收在40帙418册中。其后,大日本校订大藏经(卍藏经,7082卷,36套,1902-1905年)及大日本续藏经(续藏经,7140余卷,150套,1905-1912年)刊行,再有目前主要利用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经,1924-1934年,1960年再版)。大正大藏经以高丽版为底本,对校宋元明的大藏经及日本正仓院藏的七世纪天平写经、六至八世纪隋唐写经,敦煌写本也选择收录,并增补很多中国、日本的佛教典籍等,是现在能得到的大藏经中最优秀的。由全100卷(?)组成,本藏85卷(收录3053部11970卷),印度支那撰述部55卷,日本撰述部29卷、敦煌写本1卷、另有图像部12卷与目录3卷。经典的配列采用以内容为基础的新的分类,辅以历史的发展顺序;日本撰述部在年代配列中辅以教理的分类。日本有大藏经(一切经)之名的佛典丛书,还有国译一切经(印度撰述部155卷、和汉撰述部100卷),国译大藏经(经部14卷、论部15卷),昭和新纂国译大藏经(48卷),日本大藏经(51卷),南传大藏经(65卷)。南传大藏经为吧喱巴利语佛典的日语译本,与汉译大藏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