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馆长如是说

    昨天旁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图书馆第十四届年会一天。除了6所直属学校外,还有2所211师范大学、5所华东地区师范大学,以及新疆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尽管发言时间长短不等,但每家都介绍了各馆一年或更长时间来的工作情况与进展。
    会议代表基本上都是馆长,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型,多关注技术进展;一类是空降型,到馆时间大多不长,对馆长之道特别有体会,也有兴致总结分享。
    作为一个局外人,感到比较有意思是馆长们的关注热点以及他们的困惑。各馆进展什么的,认真看他们的网站,大概也能看出些道道,此处不表。
    以下所述夹杂个人认识与点评,且未经发言人确认,仅供参考。

    资源建设中,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的比例问题,是大家都感困惑的。观点有保守、有温和,但似乎没有清华那般激进的,只是应该没有标准答案──谁能确保自己的观点必定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特色数据库是不少馆的介绍重点。华中师大佐斌馆长则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个无底洞,学科导航是浪费──因为那些专家比馆员知道得清楚。其实在我看来,可以认为学科导航是给学生入门、而不是给专家学者参考的,但就目前来看,其质量或可用性确实很值得怀疑。
    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也令陕西师大傅绍良馆长疑惑──什么是特色?目前以古籍为主,是特色吗?花一百万买上“基本古籍数据库”就可以了,还有必要自己做吗?他认为地方文献与文化(如秦腔)才是,但有馆长认为那并非图书馆特长,并且国家文化共享工程也有了70TB的地方戏曲。早就听不知何人说,“特色馆藏”并非“重点馆藏”,而是他馆所无的收藏,以此来衡量“特色”,应该无惑吧?

    学科馆员是近年热点,有的馆早已开始,有的馆讨论而无结果。称呼相同,但各家的内涵外延似乎差别甚大。东北师大刘万国常务副馆长介绍美国的学科馆员50%做日常工作,20%做工作研究,30%做学科研究,引起某馆长兴趣。
    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各馆近年都引进诸多不同学科的博士硕士,陕西师大傅绍良馆长的疑惑是,其专业对评图书馆的职称有什么帮助──的确,凭其专业研究,能得到馆员系列的职称吗?经济发展不好,高校图书馆是个很好的避风港,这些其他学科背景的馆员未来会如何,确实值得关注。

    对于重点学科文献保障,华中师大佐斌馆长的看法是,重点学科本身已有经费保障,图书馆应当照顾新兴、非重点的弱势学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过再听若干馆的具体做法,或许“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也是迎合校方的一种说法吧。

    编目社会化,外包的另一种说法,近年很热闹,其实各家也是做法不一。北师大王琼副馆长简略提及他们前期引入书商数据、后期引入公司加工,引起某馆长兴趣。王琼副馆长还谈到北京刚开了流通社会化的研讨会,并认为是大势所趋。后来湖南师大罗益群馆长讲社会化影响专业化,他们从2001年起就开始外包,后来发现书商直接上架的社会化影响了馆员对馆藏的熟悉,所以现在他们重新开始分编回馆、阅览室工作人员上架。立场不同,观点相异,信然。

    采购招标也是一个热点,各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未参与其事,不解其中三昧。

[update]想起来忘记了版权问题。
陕西师大傅绍良馆长谈自建的西北方志数据库,采用按读者需求扫描上网、在校园网内提供阅览的方法逐步建设。北师大王琼副馆长正确指出,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条例,只能在馆舍内使用。
王琼副馆长谈到要对新版网络资源导航库链接的资源做本地存储。那难道是可以的吗?

无论经费数千万的大馆,还是一百多万的小馆,钱总是不够用的,所以馆际互借也是各家愿意着力发展的。最绝的是山东师范大学,王晓蓓副馆长介绍,他们把原文传递的文献装订成册,做进馆藏。这给原先风闻的消息提供了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