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轮回之民工图书馆·民工子女学校

    近年小资风格叙述民国时期上海风貌的著述日多。那种灯红酒绿的繁华,不过是城市的橱窗,甚至都不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缀。杂陈其中,描述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学术著作《霓虹灯外》,则是完全的异类。
    看罢,竟然发现当今与当年真的是那么的相象!社会在发展,可有时不过是时间流逝而已。世事轮回,二十一世纪上海的繁华,其实也与普通百姓关系甚少。数百万人下岗,如同当年本地人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数百万人来到上海,如同当年进入”冒险家的乐园”。霓虹灯下,出租车司机如当年黄包车夫般几人争开一辆车;霓虹灯外,苏州河及支流的船屋和市郊结合部人畜混杂的棚户,也偶有所闻。
    虽然贫富差距巨大,据说当年(以及当今)上海本地却很少治安问题。书中以资料指出上海人性格柔弱,这可以解释本地人何以能承受具大的失落。不过何以即使是强悍者,到了上海也变得温驯起来了?作者在书中有他的分析,我则想以书中提供的一个七十年前”民工图书馆”的实例,作为我的一种解读:

    1933年成立的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为互助会成员提供的教育设施都是免费的。互助会设有7所以车夫的孩子为对象的学校。成人学校的对象则是车夫本人。互助会的每一办公区都设有阅览室,订有较有影响的报纸和画报。通常,阅览室旁作为休息室。互助会还设有流动图书馆,每期有图书500册以上。这些设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1937年-1938年间阅览室读者为273,592人次,平均每天750人次,图书馆101,503人次,平均每天278人次。(第79-80页)

 

    建设和谐社会,民工问题不可不重视。作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工图书馆”已开始在各地出现,他日星火或可燎原:
    2004年8月,石家庄,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阅览室(《工人日报2004-10-20)http://www.grrb.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00270&type_id=18
    2005年1月,北京,首都图书馆北京建工集团分馆(《中国财经报》2005-01-15)http://www.cfen.cn/loginCt/pageprocess?pageurl=bzbm/2005-01/15/content_71892.jsp

    该书还引用了另一则调查(第98页),可与当今”民工子女学校“作些比较:
    约在1925年,五位社会学爱好者探访了上海西北角的一个棚户区,着重留意那里的教育问题。他们参观了三个学校,皆为民办……一所使用北京教育部发行正规课本的小学……其中一所学校实行的是道尔顿体系,该体系是马萨诸塞道尔顿的Helen Huss Parkhurst (1887-?)几年前(1920年)才创建的。参观时学生们正与老师讨论着儒家教义,既为自我修养,也为学以致用。

附书目信息: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 卢汉超著 ; 段炼, 吴敏, 子羽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上海史研究译丛)
原著:Beyond the neon lights :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Hanchao Lu.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9.
此书于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两年一度颁布的最佳著作奖。这是此大奖第一次颁布给华裔学者,也是该学会历史上仅有的三本有关中国的获奖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