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季节图书馆”的运营

    8月中旬,黄山之冬图匪相继介绍了《金陵晚报》和《江南晚报》上有关无锡的私营“收获季节图书馆”的报道。
    虽则该私营图书馆早于2005年2月就在网上网下同时开通,但如果不是报纸的报道,我们的图书馆界似乎并不知晓,或者知晓而不以为然。

    现分析一下收获季节图书馆的借阅方式:

租书费(借阅年费):85元/家庭卡,50元/个人卡(现推出了更多费用方案);
押金:家庭卡100元或个人卡50元;
借阅量/次:不以册数计,以所借图书总价在押金范围内为限;
借阅期限:在费用交付时间段范围内,无借阅时间限制;
借还方式:免费送书12次/年,次数满后自己上门借阅;
购书请求:可要求图书馆购买想借图书。

    从上述情况看,除了免费送书,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运营模式类似。由于不提供阅览服务,所以它的运营费用肯定比普通图书馆要少得多。不过,报上说“开办半年终于办到了第八十张借书证,图书馆收支第一次达到平衡”,怕是不确的。
    80张借书证,即使全是家庭卡,总额才6800元,而报道说“如今已拥有十多个种类近5000册图书”,单是购书就不够。即使先不计开办时购入的图书,半年平均每月收入不过千余元,而从“每个月都会进100本正版图书”看,每月单购书经费就不止千元。况且还有商标费(“收获季节”已申请了商标)、网络费、房租(应该是个不小的数目)、水电、设备折旧、工资(网站维护、借还、送书)等等。即使把押金都当作收入,也不一定能收支相抵。

    图匪说他或许会将该馆的运营作为毕业论文,希望到时能看到他的深入分析。

 

全部标记为已读&狡兔三窟

  确认在线RSS阅读器toPim已经废掉,自己却没有导出完整的RSS Feeds后,很是懊恼了一番。因为这些Feeds花了我不少心血,尤其是一些我国图书馆员的blog,都是在最近几个月中不经意间发现,慢慢积累起来的。下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碰到,将它们找回。

  到注册后基本未用的bloglines去转了一圈,却没有立刻着手重起炉灶,而是过了几天快乐的、没有信息打扰的生活。
  从内心深处来说,对RSS带来的信息有点害怕。外出几天,就会积累上千条信息,需要自己硬着头皮处理的日子,实在无味。在用toPim的后期,我就发现自己在点击需要浏览的RSS源,精选出几篇要看的文章后,最快意的事,就是接下来点击“全部标记为已读”,把众多的未读信息一下子打发掉。

  然而,这种信息过载的日子似乎还是得过,虽然一年前不用RSS阅读的日子过得好象也不错。前几天,用半年前导出的旧RSS源,加上钱涂的图林新闻聚合集的OPML,在bloglines重新开始了阅读RSS的生活。自然,仍然喜欢用“Mark All Read”。
  看过有的RSS阅读软件,竟然没有“标记为已读”的功能,觉得不可思议。肯定是自己不用的家伙设计的。


  带着对网络存储的担心,写了“一无所有”。bujai说,有国外同类的服务,他坚决选用国外的,不用国内的,因为国内的免费服务太没保证;Keven说,数字图书馆需要无所不在的冗余备份+有目的的存档。非常受用!
  现在我导出bloglines中的RSS,既有XML的,也有HTML的,存放在Gmail和Yahoo的邮箱中。用新浪Vivi保存网摘很久了,但现在对重要的内容也同时用del.icio.us保存。
  狡兔三窟,也是网络生存之道。

 

用“豆瓣”的一站式图书搜索帮助编目

    新的互联网服务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会玩上瘾,陷入其中花费时间无数。所以,现在很小心,尽可能少碰那些新玩艺儿,眼不见为净。
    图书与电影评论网站“豆瓣”,因所谓的Web 2.0而传得红红火火,但自己一直没有去看。某天不知怎地居然点到了那里,看网站功能是“收藏、推荐、评价、发表书评、以书会友、价格比较”。不敢随便注册,就在外面逛逛。
    首页的快速搜索可以同时搜索到多个网上书店的图书。网上书店销售图书品种、价格各不相同,在此搜索,一则节省各处逐一搜索的时间,二则可以即时比价,很有吸引力。
    如果自己想买书,先看看网友评论再作决定,比之卓越网这样只发称赞不发批评、为的就是多卖书的网站,更具可信度。
    当然豆瓣还有很多其它功能,咱就浅尝辄止了。

    今天碰到江晓原、吴燕著《紫金山天文台史稿:中国天文学现代化个案》(河北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圣地丛书),与江晓原、吴燕著《紫金山天文台史》(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同为2004年出版,很是相象。是不是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呢?虽然手边的这本《史稿》上只字未提,但鉴于目前一书多出与一文多发同样普遍,我觉得还是需要确定一下。
    这回首先就想到了“豆瓣”。输入“紫金山天文台史”,查到在“当当网”、“席殊书屋”和“旌旗网上书市”有山东教育出版社的那一本。链接到各家去看,席殊和旌旗上有目录片断,与手上的《史稿》对照,确认实为同一本书。

    今天实际使用“豆瓣”后,发现两个欠缺。一是图书的价格与发货信息与各网站的实际信息不太吻合,不知道“豆瓣”是不是汇集这些信息后没有即时更新?二是目前书评还太少,暂时似乎还无法起到购书参考的作用。
    不过,对我来说,单是一站式网上书店搜索功能就足够用了。

又:为什么叫“豆瓣”?请看信息周刊2005年8月封面报道《草根“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