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9. 1178 道佛论争)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78.道佛论争
随着外来的佛教社会势力的增加,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之间,以二教的优劣、先后及夷夏之区别为中心产生道、佛二教的论争。这一论争最早的事例在三国时代(三世纪)已经见到,魏的曹植信奉佛教,作《辩道论》,充满对神仙说诈妄处的发难。在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之间的争论,王浮所作的《老子化胡经》是该一时期的产物,而它也正是以后道、佛论争的重要材料。对于所谓佛陀是老子的弟子,或者老子的转世等老子化胡说,佛教方面作为《清净行法经》,把老子、孔子、颜回都看作菩萨的转世。该经现虽无存世,但僧顺的《释三破论》及道安的《二教论》中引用过。这种伪作经典的意图是释尊出世在老子之前,而主张作为其弟子的佛教处于优越的地位。作为道、佛论争的产物是各自泡制对自己有利的文献。佛、道争论的显著时期是进入南北朝之后。北魏世祖时期出现的寇谦之所开创的新天师道,并使之成为国教。这是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的确立。这时在南朝宋国的陆修静、梁国的陶弘景都在进行教学的准备和道教经典的整理和系统化。由于社会势力的增大,改期会与当时有很大势力的佛教对立抗争。其争论点以夷夏论为中心。所谓夷夏论是指舍中华固有的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的佛教的是非之争。在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发出排佛的第一声,引起很大反响,从明僧绍的《正二教论》、慧通的《驳顾道士夷夏论》开始,很多反驳论著依次出现。再有几乎在顾欢的同朝代,张融所著《门律》,虽然提倡道、佛一致,但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的本迹说定二教的优劣,把道教放在优位。顾欢的《夷夏论》认为没有根基的夷狄之教佛教应该从中国驱除,而且认为老子与释迦构成同一神格,虽然其根本是相同的,但其表现形式不同。一边持有与张融相同的老、佛同体说,一边评定两者的优劣。这种思想形态是道、佛论争的一个特征,老、佛同体说是老子化胡说的基础。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在宫中进行道、佛二教的论争。清道观的道士姜斌与融觉寺昙无最就老子与佛陀出世的前后进行对论,据说姜斌被驳倒而流放马邑。再有,在北周武帝废佛之前,甄鸾所著《笑道论》、道安所著《二教论》评论道、佛之优劣,都激烈地批判道教的低俗。在北朝的道、佛之间的抗争,并不仅仅限于论争,还招致敕命断然实行废佛。北魏太武帝的废佛,北周武帝的废佛,都是道、佛抗争这同一原因。南北统一的隋代以后,唐代开国的高祖联系老子的李姓与唐室的李姓,将老子作为唐室的先祖,给道教以特别的待遇。太宗时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定下了“道先佛后”的位置。“道先佛后”成为唐代一贯的方针。从高祖开始的历代皇帝都信奉并厚待道教,也保护佛教。其结果是道教显著地得到发展。因而它自然地成为一个大势力的教团,与佛教间产生抗争。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道士付奕上书要求批示减少僧尼的十一条,与此相对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攻击道教的虚妄。在付奕的协助下,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攻击佛教。关于道、佛席位的先后问题展开激烈的论战。高祖在武德八年举行祭奠礼时,为以确定道、儒、佛的位置,举行释慧乘与道士李仲卿之间的论争。其后在太宗时也进行过论争。到高宗时就越演越烈,显庆三年(658年)曾前后三次在内殿进行过僧、道的议论,显庆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论争,龙朔二年(662年)至三年又经过三次论争。道、佛频繁争论的结果,使道教从佛教的经典中摄取了教理,制作了许多经典来对抗佛教。经过唐代的发展,宋代的道教更为活跃,由王重阳创始了全真教。到了元代全真教第五代教主邱[丘]处机与弟子李志常一起,占领寺院、破坏佛像、刻印与颁布作为《老子化胡经》一种的《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此时少林寺福裕对此类构成伪妄的行为进行控诉,宪宗五年(1255年)宪宗命福裕同李志常辩论,结果道教方面失败,烧却了从《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开始的除《道德经》以外的一切伪经。第二次、第三次辩论也以道教方面失败告终。自此以后,由于二教间的明争暗斗持续不断,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敕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持续不断的道、佛二教之争暂告段落。对元初佛、道论争的状况祥迈的《辩伪录》和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作了记录。再有关于道、佛论争的资料,除收录于《弘明集》、《广弘明集》之外,还有道宣的《集古今讲道论衡》、法琳的《破邪论》、神清的《北山录》、智升的《续古今佛道论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