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书架上的QR码标识

图书馆用QR码推广资源的例子很多,以前自己也曾介绍过一些,主要是从实体馆藏导向电子资源(见:移动,如何动。有墙)。
不过有很长时间,对远洋师讲的美国有图书馆在书架上贴相应的QR码架标,让读者可以手机拍下后直接查馆藏目录,却一直不解:人已经在书架边了,直接按号取书不就是了,为什么还要用手机拍下再查这么麻烦呢?后来才想明白,其实某一书架上的书并非全部馆藏。比如本馆同一分类号(甚至索书号)的书,可能分散在多个不同的馆藏地(新书库、某借阅区、保存书库等等);再如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把低利用率的书放到了存储书库。如此在书架边以相应的分类号查馆藏目录,就可以看到所有馆藏——如果可以限定检索排除当前馆藏地的馆藏,则更有推荐意义,且相对来说检索结果数量较少,让人更有信心浏览下去。

最近,杜威十进分类法(DDC)官博正在推动一个“基于DDC标识的QR码试验项目”,进一步扩展QR码推介实体馆藏的功能。从介绍看,主要是解决用户找到相关(或部分相关)馆藏后,希望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相关(或更相关)的馆藏。通常对于同一论题,如果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在分类法中属于不同类别,这样即使所有馆藏都在同一馆藏地,由于类号不同,相关的馆藏也是排在不同架位的。
本项目目前正征求采用DDC的图书馆参与,DDC官方会提供DDC类号的“见”与“参见”一览表,各馆根据用户(及馆藏)情况选择部分类号制作QR码,贴到相应的书架上。官博提供的QR码标识,上部文字为相关的“类名+类号”,下部的QR码为用相应DDC号查馆藏目录的链接(采用短网址http://oc.lc/),当然格式并非是固定,完全可以自行定制:
基于DDC的QR码

 

 

 

 

 

 

这个,大概是在关键词检索正一统江湖、放弃DDC之声屡屡见诸媒体的现状下,延长分类法生命的一种努力吧。

——题外话1:通常馆藏目录的分类检索途径并不提供“见”或“参见”的功能——这是规范档的功能,但DDC(及其他分类法)大概不会提供给图书馆做规范档。如果可以在馆藏目录查询中实现分类法的“见”与“参见”功能,是不是同样(或更加)对用户有所帮助?
——题外话2:印象中《中图法》中“见”和“参见”不多,类似功能没有太大意义?

参见:025.431: The Dewey blog(有墙)
DDC-Based Signage and QR Codes Pilot Project: What’s Needed from You (October 18, 2013)
征求图书馆参加试验项目,要求说明
Is This All They Have? (September 06, 2013)
较早的项目功能说明

[update 2013-10-27] 官博又提出了使用QR码标识做相关参见,如DDC的383邮政服务,相应书架放置769.56集邮的QR码链接;796运动,放置617.1027运动医学QR码链接。难道DDC的参见没有包括这类?如何取得这些相关参见对照表?文中并未说明。
参见:Is This All They Have? Part 3 (October 24, 2013)

关联数据和移动的未来

昨天参加“2011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会议。因借曾蕾、秦健两师由成都数图会会议网站资料下载)转站而来之机,所以关联数据成为一个重点,移动的意味相对弱些──如果只看会名没看议程就注册,或许不免失望。不过,对我倒是两方面都有收获,当然之外还其他收获。

1、关联数据

以前听得比较多的是关联数据给了图书馆让外界(通过计算机)利用自己内容的机会。馆藏的大量工具是做关联数据的很好来源,但图书馆并不拥有版权,除了如历史年表这样的客观知识外,如将工具书内容做成关联数据发布基本上是自找麻烦。对图书馆来说,馆藏书目是主要的可发布内容,但独特到唯一唯二的并不多,如果大家都发布,有没有人用不说,还凭白添乱,因为需要在不同机构发布的关联数据间做关联(Same as)。以上种种,让自己觉得关联数据基本上是国家级图书馆的事,如先行者瑞典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匈牙利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已所或打算做的那样,把馆藏(联合)目录/国家书目、规范数据、分类法/主题词表做成或发布为关联数据,供各方利用。

参见:关联数据相关博文

今天让我知道,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关联数据。曾师说,关联的开放数据(Linked Open Data, LOD)所带来的是极大的财富[所以,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去用],对于图书馆来说,需要把终点(如OPAC中的详细记录页面)作为关联的起点,把绑在一起的“记录”打开,找到可以作为起点的地方(如作者、出版社……),让数据走出图书馆的围墙,由封闭的数据变为开放的数据──例子就是增加到VIAF(虚拟国际规范档)、WorldCat Identity(OCLC身份档)的链接[甚至直接取来相关的信息,类似mashup]。如此,则读者通过OPAC不仅可以知道图书馆收藏了该作者多少书,还可以了解该作者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参见:规范档2.0:WorldCat身份档)。

接下来秦师正好举到她之前做过的一个试验,给某数据库用上关联数据,详解了实施过程。概言之:1、分析有哪些元数据要关联;2、有哪些可用于关联即数据来源;3、实施嵌入XML,用样式表实现。

知道可以怎么做了。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中文关联数据来源稀少。

参见:W3C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使用案例

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 (2010年5月23日)

当然,除了把现有数据经格式转换发布为关联数据供机器调用外,图书馆也是有关联数据可发布的。上图夏翠娟(xtykc)介绍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发布为关联数据。如果各省市都这么做,任何人都可凭此完成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名录,标注在地图上……(预留想象空间)。

不过,事情永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如曾师言,搜索引擎Bing/Google/Yahoo新推出的schema.org走的是和W3C关联数据不同的另一条路。未来会如何?No one knows.

===

2、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方面,本馆去年3.8推出手机网站,有统计数据的八个多月,访问总数才3万多。今年4月改版,突出OPAC,增加个人借阅查询、访问手机版电子资源。更换了统计途径,访问情况尚未统计,大致看过一眼,看上去也不乐观。本月刚借鉴南师大的做法,推出了OPAC的QR码,这个使用统计就很难做了。

不管使用情况如何,我始终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拿着手机做打电话、发短信之外获取信息的事情,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入口。

东道主复旦大学图书馆张计龙馆长介绍中提及一些移动应用,未细说,待看PPT。

辽师高春玲MM介绍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的初期成果,主要是一些调研,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统计数据。有些数据对移动网站或App设计会有参考价值,比如OPAC查询使用不多之类,有待细看。报告受到上图刘炜、上大吕斌及一位复旦DD的拍砖,虽然离结题尚远,不过对她而言类似于一次预审,收获肯定不小。有这样的机会,还是不错的。

Keven即兴发言,谈及移动服务的三个要素:LBS(基于位置的服务)、Social、UX(用户体验)。虽然有多个校区的情况,总体来讲LBS对于高校馆应该没有公共馆那么有用。Social如何结合到移动网站或app中,还需做更多了解──目前本馆手机网站用了新浪微博秀。UX方面最让人头痛,缺乏有经验的人手来设计实施,自己也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时候更多凭直觉判断,难免受人诟病。

上图夏MM介绍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的QR码,听着就很专业,有兴趣者可联系她。内容标准基于vCard,包括电话号码(可拨打电话并保存到电话薄)、地址、网址、地理坐标(链接到地图应用)等。给我的启示是,无论是否纸质的东西,印QR码都是很好的选择,在这个例子里,要打电话不需输入号码,要查交通方式不需输入地址、要上网站不需要输入网址。

在会议期间和会后与曾师等的交流中,还想到或聊到QR码的其他可能应用,比如书架上贴分类号,比如在图书馆一些位置上的指引……需要发散性思维(Nalsi应该收集了很多实例)。

陈源蒸老先生提到当年建议在书上印QR码,可用于物流(Judy说是放书目数据),当年是要开发专门的识别器的。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具备条码识别功能了。问题是,很多智能手机用户不知道条码扫描软件,当然就更不会安装使用了。我们的宣传中考虑到了这个因素,还是要加强扫盲。如果你是其中之盲,推荐安装:QuickMark,条码扫描器,Goggles(这款需联网使用,但可以拍照搜)。

===

3、体感技术

毕业于空政的二炮李东旭DD演示Kinect,活力四射,果然“不太安静”(网名)。个人对Kinect感兴趣是想用来锻炼身体,他想到的是用来开发图书馆应用。听着交大的孙翌对此颇有兴趣,而不太安静也强烈要求与大家分享开发经验、共同研究,“求你们来盗版”。

想象中在图书馆大厅放一个,让读者在看书之余运动一下,当然不是玩XBox游戏,而是边运动边了解图书馆需要推广的活动、资源……。有网友问为什么不用wii,我的回复是:“没有Kinect酷啦。另外我觉得,wii是要拿在手上的,对图书馆来说,恐怕还要专门弄个人管。但Kinect固定在某处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管理。”后来看到不太安静说可以同时有五六个人参与。

===

4、RDA

RDA比较小众,与以上都沾不上边,但因为最近美国刚发布测试报告,属于比较热的议题,所以Leon让我做一个普及。我按Leon的三个问题做了准备:

What is RDA?

What’s going on with RDA?

What it will be?

结束页面提供了一个竹帛斋主文章的链接。回家临睡才想起,竟然放弃了一个和移动搭点边的大好机会──今晨把PPT中的链接改成了QR码,给夏MM发邮件替换掉昨天的那个,小小地作个弊吧。如果昨天就放上这个QR码,会场上有人用手机拍下上网访问,效果会不错吧?

===

会议网站:http://it4l.dlresearch.cn/node/390/

授权的PPT会上网,请静等待──此次与会的很多人,包括曾秦两师、keven、高春玲、空心菜、xtykc、花生壳一干人等都是昨日凌晨1点多才从成都飞抵上海的,又开了一天的会,很辛苦的。
参见书社会老槐的日志:“2011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