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D著录用标识符有何用?


    在书店辞书区找一本字典未果,不死心,往边上书架找,竟看到一册ISBD统一版中译本,很是意外。一是想不到在这个通俗书店里会有这么专业的书,二是想不到被放在语言教育类。如果想去书店买这本书,应该会到哪个类去找呢?

    节前收到国家标准《电子资源著录规则》(征求意见稿),这两天先睹为快。
    作为书目著录类标准,同样遵循ISBD,也就少不了著录用标识符──“由书目机构提供,置于每一书目著录项目或著录单元(第一著录项目的第一单元除外)信息之前或书目著录项目之中的标识符号”,也就是在图书馆目录(尤其是卡片格式)中会看到的 . — = / . , : ; + ( ) [ ] 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

    由此不免再次想起,这些符号还有意义吗?
    做中文编目基本上不考虑这些标识符,因为CNMARC隐含着要求系统在显示书目时自动生成这些符号,大多数情况下无须在编目时录入。
    而发展较早的USMARC及后续MARC 21,则要求在记录时手工加上标识符。虽然做熟后很少会出错,毕竟是无端增加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意义的符号,可归入无效劳动之列。

    ISBD的这套标识符实为手工时代的遗留物。
    ISBD设计的最初目的是书目数据的国际互换,以及机读转换。据此生成的书目信息,能够在不了解目录所用语言的情况下,实现各著录项目的人工识别。但它对机器识别并不理想,虽然标识符前置,但同一符号出现在不同著录单元前(尤其是每个著录项目首项),歧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计算机交换书目数据一直基于元数据标识(如MARC的字段名、子字段),而非ISBD标识符。
    目前标识符的作用主要在文献引文和印刷型书目中得以体现,图书馆目录显示也可不用──如本馆目录是洋人所做,对CNMARC记录并未自动生成标识符,似乎也不影响内容的识别。
    美国通行四种不同的文献引文标准,与ISBD并无瓜葛。我国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可以认为使用了ISBD推荐的符号,但也只是极少几个而已。印刷书目采用文献引文格式也足够了。那么,复杂的ISBD标识符还有什么用呢?

    统一版征求意见时,在忙别的,没想到要提出这个问题。难道没有其他人提出过类似看法?如果有,有没有对这种看法提出过批驳(因而保留了这些标识符)?书蠹精应该很清楚吧。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 /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编 ; 顾犇翻译. —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 281 页 ; 29 cm. — ISBN 978-7-5013-3565-7
以上参考文献著录信息取自IFLA网站:Transl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ISBD)

参见: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2006统一版草案公示 (2006-07-11)

 

[update 2008-10-26]  书蠹精:关于ISBD著录用标识符答编目精灵问 (2008-10-25 20:41:16)

在图书馆OPAC预览Google图书

    Google图书搜索API(Google Book Search APIs)继动态链接(Dynamic Links)、数据API (Data API,增加用户互动功能)之后,有了第三个成员:嵌入网页API (Embedded Viewer API)。可以在网页上提供Google图书的预览功能,包括正文浏览(至多20%),页面放大、缩小,书内搜索。
    此功能目前已经在一些网上书店、社会书目网站、出版社、图书馆目录及WorldCat上使用。

    WorldCat的实例如ISBN为9781853260247的《大卫·科波菲尔》,在“申请”位置有“Google预览”图标,点击就会显示Google图书页面。
    比较奇怪的是,Google封面与Worldcat本身的封面完全不同。转到Google图书本身的网站查,检索结果封面同WorldCat,但预览封面则变成蓝色的了。看来封面图片并非来自扫描的图书。
    比较好玩的是,因为访问IP的缘故吧,所以“购买此书”链接除了出版商,另两个是卓越与当当。而在Google图书网站,“购买此书”显示的全是外国书店。这应当是Google与书商合作的另一种方式。

    加州大学在其目录Melvyl的测试版中使用此API(“购买此书”链接同样显示卓越与当当)。德州大学则已正式用于目录,不同的是没有“购买此书”链接。

    开发者页面有详细的说明,我对JavaScirpt一窍不通,就用Google Operating System博客上的例子,找《建筑速写技法》来个照猫画虎。因为博文中不能嵌入,只能放在本博左栏,空间太小,只是示意而已(Firefox可见,我自己的IE不可见)。

代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books.google.com/books/previewlib.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BS_insertEmbeddedViewer(‘uhG2LmeWRBAC’,200,300);
</script>

    静态嵌入是很简单的,要在OPAC中动态嵌入,就需要看开发者页面编程了。
    如想了解Google图书搜索API的目前用户,可以访问“Who’s using the Book Search APIs?”。还可以到Google Groups参与讨论。

Via LISNews: Google Books now embeddable

参见:
Google Operating System: Embeddable Google Books
Inside Google Book Search: Book Search everywhere with new partnerships and tools

用Google图书搜索API增强OPAC (2008-03-16)

从网络编目到元数据:一本杂志的沉浮

    当年还在外刊室的时候,正经历着Web的高速发展期,亲眼看到外文报刊一家家开始印上自己的网址。记得Newsweek还把互联网当过年度人物。正在此时,图书馆界新出了一本杂志Journal of Internet Cataloging,我以为正得风气之先,便建议领导订上。期刊还没到馆,自己就换了部门,一头扎进了实体编目,那本刊基本没看过。记得去外刊室查过一次,听说没什么人看,因自己而浪费国家不少银子,很感罪过。
    1990年代后期国外编目界热衷于网络资源编目,MARC加入856字段,OCLC有InterCat,LC新千年编目会议计划“互联网资源书目控制”,誓与当时流行的手工编制的网络主题目录(以Yahoo!为代表)一比高低。然而搜索引擎机器人让一切成空,如今没几个图书馆保有当年为互联网资源编目的豪气。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迷茫,编目更迷茫。Journal of Internet Cataloging自2004年第7卷后就没再出版。与之相对的是,元数据在各行各业大行其道,无处不在。数字图书馆、机构库等图书馆界大热门也都离不开元数据。只是除了编目员,没人理会“MARC也是元数据”,越来越多图书馆不再招“编目员”,改称“元数据馆员”。
    在此背景下,停刊3年的Journal of Internet Cataloging改名Journal of Library Metadata,于2008年接着出第8卷。它的论题当然也就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application profiles 应用纲要
# best practices 最佳实践
#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控制词表
# crosswalking of metadata and interoperability 元数据互操作
# digital libraries and metadata 数字图书馆与元数据
# display of search results 检索结果显示
# federated repositories 联邦库
# federated searching 联邦搜索
# folksonomies 通俗分类
# individual metadata schemes 元数据方案
#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metadata 机构库元数据
# metadata content standards 元数据内容标准
# metadata harvesting 元数据收割
# ontologies 本体
# preservation metadata 保存元数据
#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资源描述框架
# resource discovery and metadata 资源发现与元数据
# search engines and metadata 搜索引擎与元数据
# SKOS 简单知识管理系统
# stochastic vs. deterministic searching 随机与确定搜索
# tagging and tag clouds 标签与标签云
# topic maps 主题地图
# visual image and moving image metadata 可视图与动画元数据

[update] 晚上才看到,今天是Google成立十周年。囧,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