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轮回之民工图书馆·民工子女学校

    近年小资风格叙述民国时期上海风貌的著述日多。那种灯红酒绿的繁华,不过是城市的橱窗,甚至都不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缀。杂陈其中,描述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学术著作《霓虹灯外》,则是完全的异类。
    看罢,竟然发现当今与当年真的是那么的相象!社会在发展,可有时不过是时间流逝而已。世事轮回,二十一世纪上海的繁华,其实也与普通百姓关系甚少。数百万人下岗,如同当年本地人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数百万人来到上海,如同当年进入”冒险家的乐园”。霓虹灯下,出租车司机如当年黄包车夫般几人争开一辆车;霓虹灯外,苏州河及支流的船屋和市郊结合部人畜混杂的棚户,也偶有所闻。
    虽然贫富差距巨大,据说当年(以及当今)上海本地却很少治安问题。书中以资料指出上海人性格柔弱,这可以解释本地人何以能承受具大的失落。不过何以即使是强悍者,到了上海也变得温驯起来了?作者在书中有他的分析,我则想以书中提供的一个七十年前”民工图书馆”的实例,作为我的一种解读:

    1933年成立的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为互助会成员提供的教育设施都是免费的。互助会设有7所以车夫的孩子为对象的学校。成人学校的对象则是车夫本人。互助会的每一办公区都设有阅览室,订有较有影响的报纸和画报。通常,阅览室旁作为休息室。互助会还设有流动图书馆,每期有图书500册以上。这些设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1937年-1938年间阅览室读者为273,592人次,平均每天750人次,图书馆101,503人次,平均每天278人次。(第79-80页)

 

    建设和谐社会,民工问题不可不重视。作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工图书馆”已开始在各地出现,他日星火或可燎原:
    2004年8月,石家庄,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阅览室(《工人日报2004-10-20)http://www.grrb.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00270&type_id=18
    2005年1月,北京,首都图书馆北京建工集团分馆(《中国财经报》2005-01-15)http://www.cfen.cn/loginCt/pageprocess?pageurl=bzbm/2005-01/15/content_71892.jsp

    该书还引用了另一则调查(第98页),可与当今”民工子女学校“作些比较:
    约在1925年,五位社会学爱好者探访了上海西北角的一个棚户区,着重留意那里的教育问题。他们参观了三个学校,皆为民办……一所使用北京教育部发行正规课本的小学……其中一所学校实行的是道尔顿体系,该体系是马萨诸塞道尔顿的Helen Huss Parkhurst (1887-?)几年前(1920年)才创建的。参观时学生们正与老师讨论着儒家教义,既为自我修养,也为学以致用。

附书目信息: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 卢汉超著 ; 段炼, 吴敏, 子羽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上海史研究译丛)
原著:Beyond the neon lights :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Hanchao Lu.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9.
此书于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两年一度颁布的最佳著作奖。这是此大奖第一次颁布给华裔学者,也是该学会历史上仅有的三本有关中国的获奖著作之一。

 

看《网络数据分析》随想

    记得读书时,情报检索课讲到”逆波兰式”之类,就有点头痛。后来有位同学研究自动分类,他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云里雾里。而现在,看不懂的专业书更是越来越多。手头一直在读邱均平等著《网络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是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只是已经看了很久了,老拖着不想看完。因为概念超多、软件聚集,逐个理解下来,远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信息时代,虽然需要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但也需要适当放弃一些信息,否则怕自己会精神分裂了。

    写下上面这些后就心安理得了,匆匆翻阅《网络数据分析》最后四分之一,算是读完了。其实书中也不全是枯燥乏味的内容,案例分析”从CN域名注册量看我国的域名注册政策”(p.251-252)就比较简单,让我费不了什么脑子就看得津津有味。
   我国高校的网站域名一般是.cn,但平时经常访问的那些国内网站大多是.com。书中提供的数据是,国内Web站采用国际域名的占52%,国内域名的占48%。原因是国际域名注册费80元/年,比国内注册域名280元/年要便宜很多。”国内域名注册费居高不下,致使国内很多网站舍弃.cn域名,转向注册费便宜得多的.com等国际顶级域名。由于各网站都用.com域名,中国用户访问国内网站,也要跑到美国的域名服务器解析一次,所以形成了巨大的中国到美国的网络流量,致使中国不得不向互联网线路提供商另外多交一笔流量差额费用。…CNNIC对或名注册的垄断,致使中国互联网整体利益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摘录到这里,才由参考文献发现分析观点出自刘韧”解决CNNIC“)

    说的是事实,但分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中国互联网利益影响如此之大的事情,国家不管或许有种种放得上或放不上桌面的理由。但为什么选国际域名,不说个人或小机构,那些年营业额大大的企业,会在乎这几个小钱?恐怕.com(或.org、.net)比.cn更显得国际化才是说得过去的原因。我不知道解析域名会造成多大的流量,但我知道,很多时候跑到美国的服务器,不是去解析域名,而是去看他们比我们丰富得多的网络世界。
    无论如何,看了前面那段分析,我对使用.cn的机构表示敬意,因为他们宁愿多花些钱,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有不明白的。我看到Google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有本地域名,包括台湾,这也是有些网友大骂Google的理由――居然有青天白日旗而没有五星红旗。但为什么Google在国内的访问量这么大,却没有www.google.com.cnwww.google.cn
    输入上面那两个网址,都是”Google创可贴”。依稀记起前一阵有关于Google域名抢注的新闻,查一下,原来那个网址的注册日期为1999-12-03,当时恐怕国内大多数网民(包括本人)还不知道Google为何物呢。所以,尽管域名拥有者北京国网信息公司有抢注著名商标域名的恶名,仍被裁决拥有此域名,详见2003年3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裁决书“。从裁决书还知道原来Google公司的中文译名是”科高公司“。
    Google公司唯一注册的中国域名是google.net.cn,已经一年多了。Google公司注册的几个国际顶级域名都被重定向到www.google.com,而.cn的这个域名却没有使用,不知为何?

 

文献引用的学术规范

    王晓路撰文”学术规范与研究生教育”,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中均没有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或讲座,而只是依靠宽泛的提醒和任课或指导教师的提示。”(《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5日第10版)故摘编李国新“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章/第四节/一,24-30页)九条如下,期望更多人了解与遵循学术规范(以下括号中内容为本人所注)。

1、所有的专门性研究,都应该依据已有文献对相同或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研究状况作出概略性的说明介绍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2、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清)陈澧撰《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明引”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其见闻之渊博。若暗袭以为己有,则不足见其渊博,且有伤于笃实之首。”所以,”明引则有两善,暗袭则两善皆失也。”(利害说得很清楚)
3、原则上不采用间接引用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转引在原则上是被禁止的。如无法获得原作而要引用,必须明确注明”转引”,否则为学术伦理规范所不容的”伪引”。(记得某颇有些地位的学者煞有介事地注明引文出自Diplomat某年某期,可世上并无此刊,只有汉译与之近似的ForeignAffairs。此君断不肯承认”伪引”,只能以另一个故事了结前一个故事)
4、引用以必要、适当为限
    1986文化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数量限制:一般作品不超过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引用他人作品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作品篇幅的十分之一。(二个十分之一。引用到这等地步,真够可以的了。本文不在此列…)
5、引用不得改变或歪曲被引内容的原貌、原义
6、引用原则上使用原始文献
7、引用原则上使用最新版本
8、引用标注应完整、准确地显示被引作品的相关信息
    作者、题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卷期、页次等。(还有刊名)
9、引用网络资源必须注意其”动态性”
    出处包括网址和发布、更新或获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