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社会,大家都来建图书馆

    我们担心Google抢掉图书馆人的饭碗,却有更多的人不怕Google,争先恐后地建图书馆,来与现有图书馆管理部门抢饭碗。

    《中华读书报》2005年12月21日头版头条――“政府拿2000万建千家‘益民书屋’”:

    2005年12月18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筹备实施的“读书益民”工程正式在京启动……200个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的“益民书屋”将在北京80个建筑工地、20个农村学校、100个村委会挂牌成立,……成千上万的来京务工人员、山区孩子和广大村民从此有了一个免费借阅图书、学习知识的好去处。
    ……据“读书益民”工程主办方透露,该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初步规划为5年,计划每年向来京务工人员聚居区、边远山区和城乡中小学校捐建200个“益民书屋”,到2010年将达到1000家“益民书屋”的规模。每间书屋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其中将摆放近600种书刊,还有音像制品及电视机、DVD机,形成覆盖北京城乡的书屋网络,极大地缓解了来京务工人员、山区孩子和农民读书难的现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接下来还有第8版的看法“这些书屋建得好”:

    无独有偶,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服务“三农”上也挥出大手笔,开始实施宏大 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力争用10年的时间建起500家“农家书屋”,以有效地满足农村读者阅读需要。

    可以想见,接下来各省区大概会有更多新闻出版局步入建立“书屋”的热潮,这些建在市民、乡民身边的小型图书室,将与孤家寡人的“图书馆”一较高下。

    我们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由文化部门主管,在图书馆这个行业中,免不了认住正统的图书馆主管部门,看到其它部门染指这个行业,就有所担心。记得于良芝等在《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4)中讲到过民政部门在发展社区中心中提供书刊借阅服务,曾视之为影响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原文读得较久,印象或有不确)。现在,第三个政府部门――新闻出版局也接着来建公共图书馆了。作为图书馆人,有什么感受呢?

    其实在我国兴建图书馆(室)、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服务,早已不是限于图书馆界才有的兴趣:

  • 建华图书馆联盟:美国加州华人组织建华社已在偏远乡村建起60余所公益图书馆
  • 微笑图书室:一群旅游爱好者已在边远地区小学建起30余所图书室
  • 小河图书馆:由个人建起的一所乡村公益图书馆
  • 收获季节图书馆:一所私营图书馆

    用一句“与时俱进”的话来说,这叫“创建和谐社会,大家都来建图书馆”。

更新(2005/12/25)
关于民政部的社区图书室计划参见老槐“没有图书馆界参与的图书馆活动”引述的《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通知

 

你选择去图书馆工作吗?

     寒风起,又到了大学准毕业生们找工的季节。
    去年这个时候,图林博客初兴,据说有那么几个图情专业的研究生,看了老槐、超平的博客,受其图书馆精神或理念的感召,真的爱上了图书馆学,选择了去图书馆工作。不知他们现在可好?
    其实老槐、超平都不在图书馆工作,他们自己感动倒也罢了,听了他们的话而感动进而行动,大概是很容易“吃药”的。那时理想主义的雨僧还没有加入博客行列――不过我觉得,正由于雨僧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反而不太容易“蛊惑”到他人。

    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职业、一个饭碗,因而收入至关重要。在中国,行业、地域之间的差异自不必说,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间,差异也不小。有时甚至同在一个图书馆,同样做专业技术工作,只是由于传统部门和新兴部门的不同,而会有颇大的收入差异。虽然“不患贫而患不均”一度很被人痛批,但此时学图书馆学的因为没有其他学科背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种不均又岂是郁闷二字所能包容的?
    记得去年有个全国高考状元,立志考北大――竟然是为了学图书馆学,将来做一个图书馆馆长。不知他是否最终入学,也不知入学后,对这个学科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否还保有当初的激情。我当时曾想,要实现成为图书馆馆长的志向,学图书馆学恐怕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先学个实用性的专业,毕业后如果还没有改变主意,再选择进图书馆还来得及,而且比学图书馆学更容易找到好的位置,也有更多的上升空间;或者先在别的学科奋斗,事业有成,却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再转往图书馆,更可一步登天,实现成为馆长的理想。

    据说XX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生没几个去图书馆工作,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现在找工不容易,但选择到图书馆工作仍需慎重,尤其要注意部门间的差异。与其到时不快,再花心思跳槽,不如先了解清楚再行动。

 

也谈我们的分类主题词表

    中图学会数图专委会副主任Keven昨天“吃了豹子胆”,“炮轰”分类标引专委会专家们的成果。我因为没有吃国家保护动物的胆,所以只敢打个擦边球,推荐一个少花钱、多使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方法。我没注意是不是有版权声明,其实我还想把HTML版放在图书馆网站上,在校园网内部使用,不侵犯版权吧?

    现在有Keven冲在前面,小民也斗胆谈点想法:

1、看到这个电子版软件,首先的感觉就是失望。折腾许久,就弄出来这样一个东西,单机版,更奢谈与OPAC关联。时至今日,还采用如此封闭的设计思想,无语。

2、IFLA有各种专门的邮件组,可以对标准评头品足;正式国际标准出台前,会公示征求意见(worldwide review)。我们的标准,包括分类法、主题词表,都是专家们闭关修炼,在大白于天下前,有些什么绝招根本无从知晓。
    平民百姓原来想谈点想法都没地方,现在有几个BBS可以说了,但那也是网民游戏,说了白说,没人理会的。看到LC的大专家Barbara在几个邮件表中主动对同行问题予以解释,真是只有羡慕的份。

3、开放分类法、主题词表,真是想都不敢想。那么开放的美国人都没有做到的事,中国人更不知何时能做到。

4、最初《汉语主题词表》还是著名的重大项目748工程的一部分,现在不知除了图书馆,还有谁在用?可视为汉表修订版的分类主题词表,在主题规范的路上也不知道走向了何方。

    虽然还有话说,但也不敢言无不尽。就此打住,等着看Keven的大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