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情报”与“图书馆”的分而又合

    看“情报VS图书馆”讨论得这么热烈,想起前些年英国的情报学会与图书馆协会合并的事,就去仔细找找看事情的来龙去脉。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How CILIP was formed)……

    英国图书馆协会(Library Association, LA),成立于1877年。
    1958年,一些在科技领域从事情报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中分裂出去,成立了英国情报科学家学会(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tists, IIS) 。
    在两者之外,英国图情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团体,即成立于1924年的“专业图书馆与情报协会”(Association of Speci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Bureaux, ASLIB)。
    1989年,ASLIB(当时其全称为“Aslib: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按当时的译法,应该是“情报管理协会”)考虑与LA及IIS结成紧密的工作关系,由LA出版社代表ASLIB出版了Wilfred Saunders所撰《图书馆和情报科学与服务走向统一的专业组织:个人观点》(Towards a unified professional organis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ervices: a personal view)。虽然是“个人观点”,但Saunders曾任LA主席与ASLIB委员会成员,表达的观点还是带“官方”色彩的,由此三家机构相互间开始讨论统一问题。
    1991年,LA同意三合一,但ASLIB及IIS却相继决定“到此为止”,合并告吹。
    尽管如此,LA与IIS的合作仍在继续……到1998年LA和IIS共同出版“我们专业的未来:关于图书馆与情报专业新组织的建议”……最终,在2002年4月1日(真会挑日子啊),统一后的机构“图书馆与情报专家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CILIP)正式成立。

    上面是CILIP叙述的故事,没有逐字细述,是因为觉得都是些桌面上的话语,没有讲出深层的原因。
    当初情报为什么会独立出去,并不清楚。1958年,好象我们国家的科技情报体系也差不多是那时候建立的?当初我们学的是苏联,但实际上暗合世界潮流?
    同样不清楚的是,为什么到了1990年代,独立出去的情报又“想到”要与图书馆合流,并且最终真的合一了?那些陈述出来的合并理由,在三、四十年前分裂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样存在?或许当年正在现场的于师姐(像KEVEN说的那样套套近乎)可以解答。

    现在CILIP之外还有ASLIB。在今天以前,我其实一直不知道这个缩称的全名原来是什么。目前其名称仍为“Aslib: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用我们现在的术语,应该译作“信息管理协会”了。
    “情报”与“图书馆”分而又合,“信息管理”比肩而立,英国的现状或许也是我们的现实?

参见:
Muddiman, Dave. A new history of ASLIB, 1924-1950.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5, 61(3):402-428  

SAUNDERS, Wilfred L. Towards a unified professional organis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ervices: a personal view.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Ltd. on behalf of Aslib,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Viewpoints in LIS; no. 3).

日本国会图书馆入馆规定

    朋友要到日本公干,结束后有几日自由行。自己向来喜欢筹划旅游行程,所以一厢情愿为他安排出行线路。略向他介绍些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什么的,然后问他想去哪里,答:“帮我找几家图书馆就行了。”当年在祖国名山大川餐风露宿的驴友,竟然裉化到以图书馆为旅游点的地步了?
    虽则无语,还是要按当事人的意愿行事。上网搜集些资料、地图打印出来,无甚特别。看国立国会图书馆的一些规定有些意思,记存如下。

闭馆日:星期日、节假日、每月第3个星期三(资料整理闭馆)
开馆时间:9:30-19:00(星期六17:00)
入馆资格:18岁以上

入馆不能携带B5以上不透明袋、音响设备(耳机)、复制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利器、雨伞等。
手机开在振动档,不能用于复制、摄影;贵重物品可放透明袋带入。
寄存:100元硬币(使用后返还)

可免费申请图书馆卡(登录利用者),到馆或邮寄均可;如2年内未利用图书馆服务(包括远程服务)则图书馆卡失效。

无卡者使用图书馆:
入口有“馆内利用卡”发卡机:无卡者依画面指示,输入姓名、住所、电话等,获取利用卡,用于资料检索、请求、受取、返还、复印等,离馆时回收。
在进馆门的“CARD”部分触放利用卡,闸门开启。离馆时利用卡放入离馆门。

参观:
本国人:一个月前预约,每批不超过15人,时间约1小时。如高中生图书委员不满18岁,可在教员带领下参观。
外国人:与总务部支部图书馆·协力课联系。

附笑话一则:
    早年初入外刊室,见一赠刊,题名:National Diet Library Newsletter。心想,这是哪国啊,还为节食减肥建一国立图书馆?再看内容,无一与健康饮食有关。困惑之余,去查词典,原来Diet竟然还有“国会”的意思?!
    虽然日本的国会图书馆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如出一辙,但名称竟然如此不同。看来日本也有不学美国的地方啊。

Web 2.0:理性的沉睡

    这么深奥的标题,不是我写得出来的,这是Michael Gorman的博文标题:Web 2.0: The Sleep of Reason (Part I, Part II)。

    听说Gorman开博,很是吃惊。2004年底,Gorman还在候任ALA主席(2005-2006),正遇Google与五大图书馆合作数字化图书,他在《洛杉基时报》发表文章,对Google极尽讽刺之能事。或许是当时被图林博客们骂得够呛,2005年2月15日,他在《图书馆杂志》发表文章(Revenge of the Blog People!),用很不屑的口气谈论博客们(Blog People),又引起一番论战。如今Gorman竟然开博,难道观念大变?

    仔细看博文,其实Gorman还是Gorman,两篇长文,充斥着精英精神,充满对正式出版物的崇敬,以及对用户生成内容的蔑视。反对Web 2.0者,或许可以从其引用中获取些重镑的武器:

·数字毛主义:新联机集体主义的危险
DIGITAL MAOISM: The Hazards of the New Online Collectivism / By Jaron Lanier
此文[5.30.06]发表在网络刊物Edge: The Third Culture。把维基百科等称为“新联机集体主义”。丫枝曾介绍过。Gorman引用此文,分析了数字毛主义的诸多危害。

·票友崇拜:今天的互联网如何扼杀我们的文化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 by Andrew Keen
刚出版的新书(June 5, 2007,ISBN 978-0385520805),内容一目了然。

    虽然对业余爱好者们满是不屑,但博客的话语权大概还是有吸引力的。如今,Gorman也成了一位“read what they want to read rather than what is in front of them”的Blog People。
    不过,精英终究是精英,哪怕写博也不能混迹于非理性的票友中。就好象邱均平开博,落户的是“科学网”;Gorman开博,也是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博客,是一个群体博客。
    现在Gorman只写了二篇(6/11,6/12),不过他似乎是准备写下去的,预告下周将写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一个说滥了的主题,还有什么新内容可说吗?期待中……

参见:
数图研究笔记:Michael Gorman最近有点烦 (2005年02月27日)
美国版“我是博客”:Blog Person (2005-03-17)
图林丫枝:“Digital Maosim”–“数字毛泽东主义”(December 1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