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级编目/Web范围编目(Network Level/Web-Scale Cataloging)

OCLC的Matt Goldner和Karen Calhoun,1/14在ALA仲冬会议的ALCTS论坛上作题为“Web范围的编目与元数据管理”(Web-Scale Cataloging and Metadata management)的发言。起了个很好的题目,实质在于推销其WorldCat系列服务。因为备注随PPT一并发布,所以比单纯看PPT更清楚其内容。

前半部分Matt Goldner (Executive Director, End User Service)讲的内容是为后面的广告作铺垫,但似乎更有意思些:

开篇引用Taiga论坛2006/3/10以“未来五年内”为前提的危言耸听(Provocative Statement)之六:
(未来五年内)不会再有单一的图书馆网站,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的数据被推送到万维网的许多起始点,直接推送给用户。
[其实危言耸听之五与编目更相关:大量图书馆将不再有本地OPAC,取而代之的是迈入数据集成的新时代(包括共享目录或集成进发现工具的目录)。ERM系统与ILS合而为一,“发现过程”将被外包。]

继之指出已经对信息的创建、获取与用户期望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信息市场三大趋势:

市场趋势一、信息传递模式改变
企业(.com)与非赢利组织(.org)之间,图书馆与开放网站之间的衔接随处可见:
@ 搜索服务如Google Scholar,Yahoo Subscriptions及微软学术搜索,寻求将传统的图书馆内容与服务集成进主流搜索引擎;
@ 与此同时,图书馆服务机构与非赢利组织,正寻求通过如Gale’s AccessMyLibrary,Elsevier’s Scirus及OCLC的Open WorldCat这类项目,将图书馆馆藏集成进开放网络;
@ 与公私合作伙伴的大规模数字化计划,包括Google图书搜索、开放内容联盟、微软图书计划,已经开始把印刷馆藏送上网络;
@ 还有许多图书馆用户的支持性服务:CiteULike,LibraryThing等。[貌似OCLC第一次提及LibraryThing]
@ 服务也不落后:通过QuestionPoint,Wondir,Yahoo Answers,Google Answers等,参考咨询台移上了联机平台。
图书馆门户方面,改变也相当迅速:ERM,数字机构库。
底线:图书馆内容与专业的传递系统不断地由公私合作伙伴网络构成,而不是单一的图书馆门户或物理建筑。

市场趋势二、信息内容性质改变
1、超过五千万美国人创建与贡献网络内容……人们评论并编目各种图书、音乐、视频、播客及个人文集。
2、爆炸的数字内容既有评论性质的(观点、想法、评级等),也有新创建的。
3、……

市场趋势三、信息用户体验改变
@ Web 2.0,社会网络及分众分类(标签)改变了人们联机发现与共享信息。“集体智慧”的力量及Web 2.0的社会方面使发现适用信息变得方便而有趣。
@ 在信息传递与信息环境上的这些变化当然会重塑消费行为。最近出版的Gartner小组报告讨论了2015年可能出现的信息消费行为……
信息定制
个人编程设备
远程合作
行为的转变需要我们改变传递服务的方式。

以前:用户围绕图书馆建立其工作流程
现在:图书馆必须围绕用户工作流程建立其服务

以前:资源稀缺而注意力丰富
现在:注意力稀缺而资源丰富

问题:我们如何 *在需求点上* *通过网络* *向用户* 提供我们的价值──馆藏、服务 *与* 社区

提出问题之后,后半部分由Karen Calhoun (VP, WorldCat and Metadata Services)讲主干内容,推销WorldCat系列服务:

一种新的图书馆:拓展与参与 [以一个新的概念起始]
A New Kind of Library: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 更多参与研究、教学与学习资料与系统
@ 更多参与本地社区:人、社区与社会网络
@ 使图书馆馆藏与馆员令用户更可见
@ 转向新一代系统与服务

这一代的系统与服务
[将颇受关注的新一代OPAC归入“这一代”:AquaBrowser,PennTag?,Drexel Univ.,理由也很说得通]
总体来说,重复的努力、增值,降低了我们可以向最终用户社区提供的快速响应。

Web范围、基于社区的元数据管理如何?
目前可能做到什么?
@ 全球性发现,本地获取(Worldcat.org / Find in a Library)
@ 本地界面,通达全球(WorldCat Local;Facebook的WorldCat by OCLC)

全球思考、本地实现
虚拟国际规范档(VIAF)
WorldCat身份档(WorldCat Identities)

另外,首批参与WorldCat Local的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作了有关“网络级编目”的发言,其实是对由本地集成系统转换到使用WorldCat Local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一些介绍及改善建议:
Network Level Cataloging: The View from a Member Library
Diana Brook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ttp://www.oclc.org/news/events/presentations/2008/brooking_netcat.ppt

Via Cataloging Futures: ALA Midwinter: Moving Library Services to the Network Level

参见:
WorldCat Local:取代本地OPAC?(2007-04-16)
WorldCat的Facebook应用 (2008-01-04)
规范档2.0:WorldCat身份档 (2007-02-14)
编目未来 (2007-12-17):编目发展趋势之“联合目录本地化”

日本旧忆·脱鞋

    到日本后不几天,去附近一座1923年旧建筑参观,进门就要脱鞋。想想大概那地方去的人不多,在当地也算古迹,这种特别保护还能维持吧。后来去日本各处旅游,才知道在什么古迹参观游览都要脱鞋,差不多只要走到有顶棚的地方,就得手上提着自己的鞋子到处逛(不能保证自己原路返回)。光脚坐在龙安寺的石庭边发呆,边上放着自己的鞋子,很具日本特色。
    在日式餐厅吃饭,坐榻榻米,脱鞋自然也是免不了的。
    离开日本前,去一家小学校交流,居然走进教学楼就要脱鞋,进门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鞋箱。二月还是冬天,教学楼中似乎没有暖气,感觉特别冷,学生们在教室中都只穿着袜子,一点事都没有。

    一年前(2007/1/28),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在土耳其进行访问,参观清真寺要脱鞋,恐怕他事先没有料到,于是露出了袜子上的破洞,而且两只袜子上都有洞,于是世行行长袜子上的破洞成为新闻网站的主打照片。
    如果去日本,也同样要注意袜子问题。可以说,在日本袜子和鞋子一样重要。

查“支那”不行么?

    查东洋文库的日文书目,只要“检索语”含“支那”,结果必定是“连接被重置”(在Firefox浏览器下):

载入页面时到服务器的连接被重置。

    *   此站点暂时不可用或者太忙。请稍后重试。
    *   如果您无法载入任何页面,请检查您计算机的网络连接。
    *   如果您的计算机受到防火墙或代理服务器的保护,请确认 Firefox  被授权访问网页。

    一个简单而冷酷的事实,却是我多个夜晚傻傻地查书目而又屡屡被拒后才悟出的可怕结论。理由不是站点“太忙”,当然也不是网络连接有问题,而是受到了伟大防火墙的“保护”。之所以觉得可怕,是因为它使我产生联想──现在可以由少量的输入词过滤,今后自然可以进一步由结果页面的文字过滤,于是会有更多无法载入的页面,那还怎么做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频繁地查与“支那”有关的文字,那几日在Goole上查“支那”也常被拒(百度没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让我终于醒悟是GFW作祟。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拿东洋文库这样的研究机构开刀?我们不需要研究历史么?

    Kaku的部落格有“支那与支那少年”一文,对“支那”一词的演变做了很好的介绍,特别提到:“梁启超的笔名之一即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鸿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杰’为题签。”
    没有看到梁启超的《李鸿章》,但在CADAL上找到了他署名为“支那少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支那四千年开化史》,光绪三十二年三版:

    该文下有一留言,意味深长:“遥想当年欧阳竟无先生创办的××内学院何等兴勃,现在此词却因被日本人用滥而成贬义,也可算是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