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乌中菜场买菜记

关键词:国营马路菜场、小菜篮头、豆制品票、砖头排队

现在的五原路,很安静。而在1970年代,这里有一个国营的马路小菜场,名叫乌中菜场,因为边上就是乌鲁木齐中路(麦琪路)。菜摊沿人行道两边排开,是水泥台子,部分顶上有简单的遮雨蓬。除了鱼在麦琪路上有专门的副食品店供应外,其他肉蛋蔬菜豆制品等都在这个小菜场里出售。
那时买菜,除了钱,第一要带的就是小菜篮头(篮子),通常是竹编或藤编的,圆形,直径30厘米以上;如果要买豆腐,还要带上碗,因为没有容器提供。第二要带的,就是各种票证,肉票、蛋票、豆制品票,都是遗失不补的。
除了带上容器和票证,买菜还需要早起,并准备足够的耐心,排队。虽然很多东西都凭票供应,但每天的供应还是有限,因此天不亮就去排队是常事。肉、蛋、豆制品、不同类型的蔬菜等等,各有各的摊,要买几种东西就要排几个队。蔬菜供应相对充足,一般留在最后,离开菜场前买。
首先要排的队通常是豆制品,主要有豆腐、豆腐干、素鸡、烤麸(虽然不是豆制品)。买豆制品其实是凭一张一定额度的卡,根据数量剪角。不同品种需要的额度不一,最希望买到的是豆腐,4分钱/块(一板豆腐分切16块),只剪一个角。排在队伍中,一直伸长脖子看豆腐还剩多少。有时前面的人都买豆腐,还没轮到自己已经卖完,如果剩下的额度只能买一块豆腐,那当天的队就白排了。如果额度还多,又到了旬末,再不买就要过期,会选择买烤麸。其实很喜欢烤麸,但因为要的额度最多,一般不舍得买。
买菜通常只一个人去,因此很多人都用各种东西代替自己排队。比较地道的用菜篮头,买菜时多带一个小篮头。有些专门代人买菜的(通常是女性),则会从地上拣个砖头做上记号,表明那块砖是代替自己排队的,然后跟排在后面的人打个招呼,就到另一处去排队了。排在砖头后面的那位,得了托付,要负责“踢砖头”——随着队伍的移动往前挪动那块砖头。如果砖头已经排到,而托付的人却没及时赶来,很有可能没人承认那块砖是代表她排队的,前面的努力就都付之东流了。因此,准确评估卖不同东西队伍的排队时长,绝对是个技术活。当然也有莽孟(不讲理)的,即使已经错过,也一定要买,别人自然也是无可奈何。那时插队当然也是有的,但大体上大家还是比较守规矩的。
总之到六点开秤(开卖)时,菜场里早已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大部分时候东西很快卖完,因而小菜场基本上只在一早营业。买完菜的人或上班、或上学,只剩下菜场一片空空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