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失范、伴随一生

文章投给某刊,隔几天登录一次投稿系统,状态一直是“初审”。今天再一次登录,状态处赫然写着“一稿多投”,大惊!心想:“果然编辑部内部是有个共享的投稿查询系统的”。连忙登录另一家刊的投稿系统,还好,同一篇文章的状态还是“初审”。为免被查出一稿多投,连忙找到撤稿选项,一路点击确认撤稿,直到删除投稿人信息以消除投稿痕迹。心中怨怼建议自己在投出一家没有回音后、赶紧投第二家的那位:这下好了,这文章还可以投给哪家呢?——惶惶然梦中惊醒。

这是今早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近确实投了稿,当然没有一稿多投。只有第一句话是真实情况,后面则是碰到过、听到过的各种现实场景与想像的混和。

触发此梦的另一原因,是看了昨天澎湃新闻《东北师大文学院两篇硕士论文高度雷同,系出同门仅相差一届》。抄袭早已不是新闻,但同一导师且相邻两届、全文照抄,还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想起多年前,有位系里老师找到我,要求不公开Ta的硕士论文,并解释说,当年是留校当辅导员的,后来读了博。言下之意我懂,也满足了Ta的要求。那时还没有商业学位论文库,要是现在,想不公开学位论文,Ta还有更艰巨的工作要做——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每个人都从学生时代走过,当年留下的文字,都有可能在网上找到。不要以为自己不打算做学问、没有高远的志向,就可以不把学术失范当一回事,那是伴随终生的定时炸弹。未来很长,很有可能在春风得意时忽然引爆。
当然不止学生求学位。工作后为求职称之类,一稿多发、抄袭之类也不少见。每次看此类事件的评论,都有人论及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百度知道如何逃避检测的提问及经验分享,以及某宝成千上万的检测店家所显示的旺盛需求,均彰显当今社会讨论“道德”问题实在太过沉重。
现实总是更有说服力。所谓“白纸黑字”,相比纸质时代,数字时代证据不但更易长久留存,而且更易传播获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当今的学术不端标准其实是很低的,已有国人在美国的大学乃至中学亲身验证了。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标准逐步看齐,因此如果只是满足于通过不端检测,今后还是难以高枕无忧的。
简言之,无须道德考量,仅“随时可能被抓出”就足以令所有人谨记:学术失范、伴随一生。任何理由都只能是借口,都是没有意义的。一失足将成千古恨,无从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