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32. 1581-15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81.唯心诀
一卷。永明延寿撰。大正藏四十八卷。法眼宗第三祖永明延寿以教禅一致思想为基础,论述唯心思想、解说观心之必要。[本书认为]心不能用真妄有无来辨别、不能以文言句义讲述,但为迷途中的众生,歌咏优秀的圣人,用言辞来诠释。由此而说万法,但结局归于一法,悟一法则万法圆通。诸经也是千名一法,应缘而立号。不论是释迦出世还是弥勒下生,达磨[摩]西来还是七佛出世,都表示万法唯心。另外,由于有误解此一心的人,将这些误解总结成120种邪宗见解进行说明。

1582.维摩经
三卷。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十四卷。亦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原名Arya-vimalakirtinirdesa nama mahayana-sutra(《名为圣维摩诘所说之大乘经》),以伟大的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主人公,托名由他所说的解说大乘佛教的深义的经典。出现在《般若经》之后的早期大乘经典之一,大致完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本经的]思想内容根据般若皆空的思想,发扬大乘菩萨的实践道,对由他方净土教的旨趣而来的在家信者的宗教德目加以明确,本经在印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由于完成早、内容深远雄[宏]大,有很多人翻译、诵持。最早的汉译是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翻译的《古维摩诘经》二卷。接着在吴王孙权(大帝)之下,大月氏国的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是现存最早的。之后晋惠帝元康元年(一说六年)竺叔兰所译《异维摩诘经》三卷、太安二年(303年)竺法护所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东晋祗多密译的《维摩诘经》四卷及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最后是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一说贞观年间)玄奘翻译的《说无垢称经》六卷。以上七种译本中,现存的仅支谦、罗什、玄奘三种;自古诵读中用得最多的是罗什译本,僧肇在《维摩诘经序》中,记载了[罗什]在慎重的准备之下进行翻译的情况。在罗什所译经论中,译文内容也同样出色,是其代表作。在罗什之前本经已经有如前所述的译本,《般若经》也有数种,通过格义理解般若空观。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本经为首,罗什的译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僧叡在《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中赞叹罗什译本的出现。僧肇著《注维摩诘经》十卷,道生也写注,南北朝一直在研究、讲说,特别由于以在家居士为主人公,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诵读,南齐的萧子良、梁武帝著义疏。[还]有隋代净影寺慧远的《维摩义记》、天台智顗的《维摩经玄疏》、三论吉藏的《维摩经义疏》等,慈恩大师基对玄奘译本写有《说无垢称经疏》。本经的不思议品第六与入不二法门品第九,是说明[本经]根本旨趣的著名部分,在唐代以后的禅宗中仍受到发扬。

1583.维摩经义疏
六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八卷。从三论宗的立场对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释书。据推断完成于吉藏在长安的隋大业年间(605-616年)。吉藏对《维摩经》的注释另外还有《净名玄论》、《维摩经略疏》,作为随文解释,以本书最为详尽。本书先分论“玄义”四门,接着逐个解释本经的十四品,但也有将最初的“玄义”部分取出,成为单行本《维摩经游意》一卷,在目录等中作为单行本记载,但本来是作为本书的序论而写的“玄义”。

1584.维摩经疏
二十八卷。智顗敕撰。续藏一·二十七、二十八。亦称《净名广疏》、《维摩经文疏》等。与《维摩经玄疏》一样,是应隋炀帝之请,自己口授腹稿、由门下作笔录而成,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经再三推敲后,揭示净佛国土的真义。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到二十七卷佛道品时因病而停笔,剩下几品由弟子灌顶补作后完成。后来湛然对本书作删节,作十卷《维摩经略疏》,以与[智顗]注释时相同的真挚态度进行[写作],其计划是忧虑失原规、坏大道,在祖师的坟堂中祈誓而求征(?)。到了宋代,智圆著《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1585.维摩经游意
一卷。吉藏撰。本书是将吉藏《维摩经义疏》六卷(大正藏三十八卷)的卷一“玄义”部分的单行并加上题名而成,大概是日本的三论宗所为。因而单行本只有写本与明和五年(1768年)的刊本,在奈良录及东域录·三论宗章疏等古目录中难以见到此名。内容是缩小、简述《净名玄论》,在一定浅深、二释名题、、三辩宗旨、四论会处四门中,除第一外,基本根据《净名玄论》。

1586.维摩经略疏
五卷。吉藏撰。续一·二十九·二。内题与尾题为《维摩诘所说经疏》、《维摩经疏》。在同著者的《维摩经义疏》卷一中说,“余夫以开皇末,因身疾,自著玄章。仁寿终,奉命撰文疏。辞阔略,致二本不同”,据推测由于义疏为六卷本,本疏为五卷本,在日本的三论宗中习惯称义疏为广疏,本疏为略疏。本书与其说是随文解释,还不如说是达意的注释,与《维摩经义疏》性质不同,要看吉藏对本经的理解,应一并参照两者。

1587.熊十力
(1882-1968年)湖北黄冈人。年轻时学儒学,后从欧阳渐学唯识学。因而著《新唯识论》三卷,其内容虽以儒学与佛教的折衷为目的,但不管怎么说也有提高儒教、对佛教加以批判的一面。然而醉心禅宗,可以说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取禅宗这一点上,与宋明的儒学走的是同一路线。但是他对佛教的研究,尤以法相研究最为彻底,著《佛家名相通释》,辅助从法相理解《新论》,作为一部名著有很高的声誉。

1588.游心法界记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本书以小始终顿圆五教为基础,显示如何观诸法。撰号为西崇福寺,据认为是晚年的著述,但撰述年代不明。以往认为本书继承杜顺的《五教止观》,但最近研究提出了二种观点,[一种认为]本书的草稿本为《五教止观》,[另一种认为]《五教止观》完全是法藏以后的作品。总之,没有学者对本书为真撰加以怀疑,而引用八十华严等与《妄尽还源观》相同,成为了解《探玄记》以后法藏教学的基本书籍。

1589.幽栖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祖堂山、古称中头山的南峰。据说开创开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唐代贞观十七年(643年),牛头禅之祖法融讲《法华经》,筵下聚集一百余人,牛头禅开教,因而初称祖堂寺。光启四年(888年)一度废绝,杨氏于吴太和二年(930年)复建,成为延寿院,之后恢复古幽栖寺。法融以后,牛头宗五世智威、其弟子慧忠、玄素等住此,到近世达四十七世。流传有因法融修道接化而来的传说,有祖洞、虎爪穴、献花岩等遗迹。

1590.瑜伽焰口
即施饿鬼会。不空有《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各一卷,跋驮木阿译《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一卷。之后,宋代遵式、仁岳、南宋颜丙等著行法,宗晓著《施食通览》、元代中峰明本著《开甘露门》,明代云栖祩宏著《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补注》而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