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报告:用户驱动一切

2012最后一天,到上海图书馆去听张甲老师(Foster)讲座。真是好学术的一年!
英文标题很酷:From e-everything to patron driven everything,中文标题因为太平淡而没有记下。或许以后可以看到PPT,但是现场听和看PPT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部分就是用户驱动everything
用户驱动(图书)采购(已有文章)
用户驱动文章采购(针对教参。对版权不怎么较真的吾国,大概不会费这事)
移动设备自助图书外借
这里插入了霍普金斯大学采用的图书架位图,后来提问中又做了解释。
由于统计日常咨询中大量问题涉及到通过OPAC查到的书在哪里,所以引入了stackmap产品。(看其网站的广告语是:找书,而非索书号)
此产品3千美元(年费?),架位图放在供方服务器;安装费2千美元,负责输入所有架位信息,今后如调整架位,则自行修改。
当问到图书架位是否准确时,Foster说学生看到此功能上线后就去测试了,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每层都有一个人带领学生负责排架准确(至少我是没有勇气提出此功能的,因为对架位的准确没有信心)[update 2012-1-2,有一点可参考的是,给每个书架一个编号,而不只是标索书号范围]
又谈及OPAC中架位信息的显示。原来是弹出窗口,后来由用户体验馆员测试并征询学生意见,改为目前的在同页扩展。
自助馆际互借:常青藤十校的BorrowDirect,读者在OPAC界面以Z39.50联邦检索,查到后可通过NCIP协议直接在各自ILS中办理借阅
大家对此比较感兴趣,Foster也做了较多解释:
加入互借成员交纳年费,实际外借时互不收费,由借出馆支付费用,通过物流平均每单9美元;
对借出量较高的馆如哈佛,如果需借图书其他馆也有,后台会调整转向他馆;
参加馆一方面体现一种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印刷型图书的流通,每年通过此法流通的图书增加20%。
第二部分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
Foster看了国内IC后的感想:IC不只是阅览室
举霍普金斯大学的例子:因为座位不够用,也有占座问题,因而决定在图书馆边上扩建,5层楼,7/24小时开放,很有人气,某天半夜2点校长还曾带着小点心去看学生。
建设时即征求学生要求,包括挑选家具式样。
因为前一阵也在为本馆一个楼层改建出谋划策,对其设备印象深刻:
– 讨论区域有杂音控制,同时配备3组投影等设备,相互间不怎么影响
– 会议室三个摄像头,自动对准讲话者,远程会议可用
– 演讲室,自动录像,生成文件可复制,可供学生(面试、答辩等前)试讲看效果
– 显示屏可同时投各人电脑画面
接下来分别谈到:
– 支撑的技术环境,特别感兴趣的是支持移动设备投影的miracast标准,嵌在芯片中,配一张卡,就可投影到有HDMI接口的设备。Nexus 4因有此功能而热销。
– 大学图书馆,研究人员是主要服务对象,要累积研究层次资源,不能只是为本科生服务
– ERM不能解决所有电子资源管理,还是有很多手工处理
发现系统:回报率不明,收录内容不透明,内容不平衡,数据库商、探索服务商、图书馆没有共同语言,在资源中立性、读者掌控方面Google还是赢家──现状是销售趋势不佳
统一的服务平台:编目外包和馆藏信息链接(HP已经没有套录之说了,直接在wc上加馆藏);业务流程标准化,地区共享──不是联合编目那样的共享,而是各馆承担一个功能模块。

结语:创新与传统(或者:对读者不应该是“管理”,而应该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