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年会的RDA卫星会议

感谢书蠹精通告“国际图联大会RDA卫星会议发言稿发布”,下载仅3个月有效。
对照会议议程,部分资料未提供(也许没有PPT)。RDA翻译部分提到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但没有西班牙语的报告。

U.S. RDA Test and Impact of the Decision to Implement – Beacher Wiggins
报告人为LC采访与书目获取部主任,对RDA美国测试的介绍。主要印象:
1、测试获取大量记录,用于对比分析的为由不同机构编制的共同集(25原编+5套录),AACR2 vs RDA。包括:一致性与错误率;编目时间,从第1条到最后1条时间变化──20条以后创建时间下降50%。
2、用户调查:二种记录的易用性;某些人眼中的正面特性,在另一些人眼中的负面特性。
3、LC的RDA准备时间表:2011年11月,重新开始创建RDA规范与书目记录;不迟于2012年7月,开始培训其余编目员采用RDA
4、2011年9月起LC开始MARC转换计划。

OCLC and the RDA Test: What We Learned and What’s Next – Glenn Patton
报告人为WorldCat质量管理主任,介绍OCLC与RDA相关情况。主要印象:
1、编目客户端的3XX宏(截屏)
2、为336-338字段增加索引
3、编目客户端将提供到RDA工具套件的链接
4、展望:数据库结构支持关联数据
5、展望:VIAF中规范记录源增加来自RDA的信息

RDA: Future Scenarios – Lars G. Svensson & Gordon Dunsire
RDA的未来场景?自然是关联数据和语义网了──这是Dunsire最新一个此方面的PPT,里面有个多语种标签的例子。
参见:RDA官方PPT(2011上半年)

German Translation Issues – Christine Frodl
报告人为德国国家图书馆RDA项目负责人,讲RDA的德语翻译问题,最终目标是在德语国家实施RDA
1、德语翻译从2009年开始,作为实施RDA决定的基础
2、工作流程:词汇表──德语术语──翻译RDA条例──增加术语到开放元数据注册(载体、内容、媒介类型部分)──伴随RDA的更新
3、版权:与RDA出版者协商,希望不久签署合作协议

Preparing for RDA Implementation in Canada – Marg Stewart
加拿大的RDA实施准备现状,从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LAC)的现代化谈起,视RDA为资源描述的现代化。主要印象:
1、LC合并采访和编目,LAC把编目从采访部移至资源发现部,以更贴进读者服务
2、参照LC政策、强调本国需求(特别是法语地区),确定可选做法及核心元素
3、在完全实施前,要求有RDA的法语版
4、RDA蛋糕:RDA CAnadian Knowledge Exchange,为准备实施RDA所做的wiki。
参见:RDA的加拿大之路

French Translation of RDA Update on the Project – Pat Riva
RDA法语翻译,由第二作者魁北克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BAnQ)的Riva代表法国国家图书馆(BnF)的Françoise Bourdon
作报告。主要印象:
1、参与翻译:法国科技文献协会(ASTED)、BnF、BAnQ、LAC及若干比利时志愿者。
2、翻译从内容、媒介和载体类型术语开始
3、时间表:2010.8.10首次会议;2011.6词汇表定稿;2011.7翻译初稿待改;2011.10翻译终稿完成;2012年初审阅阶段结束。[由于加拿大的法语背景,没有版权问题]

ExLibris RDA Statement – Tony Zanders
未出现在会议议程中的厂商声明。

加州大学新一代技术服务计划

加州大学2009年开始新一代技术服务计划(Next Generation Technical Services,NGTS)。所谓技术服务,在美国是相对于读者服务而言的,传统上指采访编目工作。此计划是2005年《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报告之后的实质性动作。经过二期准备,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8-2010.2
第二阶段:2010.3-2010.12
实施:2011.4-

一期对加州大学的馆藏进行了全面调查(NGTS Phase1 August 2009 – February 2010)。四个小组分别提出了针对不同馆藏的策略:常见罗马字符语言、常见非罗马字符语言、加州大学独特馆藏及21世纪新兴资源──最后部分值得关注。

二期的三个工作组于2010年9月向大学馆长委员会(CoUL)提交了各自的最终报告(NGTS Phase 2: March – December 2010):
F = 财政基础设施工作组建议
E = 事业级馆藏服务工作组建议
NM = 新模式工作组建议

2010年12月,CoUL向图书馆员工提交了第二阶段最终报告(PDF文件),对三个工作组的建议排定了优先级,如下(忽略财政部分)。
说明:全系统当指整个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系统。

√ 高优先级(现在追求):10项(财政1项、馆藏服务4项、新模式5项)
馆藏服务:
o E5. 实施HOTS全系统即可上架建议 [外包,图书直接上架?]
o E6. 在整个加州大学实施“够好”记录标准(good enough)[不追求完美perfect,在MARC的最小级标准之下再简化]
o E8. 扩充与调整共享编目计划
o E12. 制订全系统馆藏服务人员编制与专业知识模型
新模式:
o NM1. 档案与手稿馆藏处理实施有效的“更多产品、更少处理”策略(More Product, Less Process, MPLP)
o NM2. 全系统使用Archivists’ Toolkit,以支持流畅的工作流程与描述数据重用
o NM3. 系统、有效数字化高使用、高优先馆藏,提供对加州大学主要资源的访问
o NM4. 实施全系统协调解决方案,创建与管理数字对象
o NM5. 以使用加州大学保管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uration Center, UC3)微服务为基础,开发与实施基础设施,管理加州大学系统创建或购买的独特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
[对后三项CoUL的评语都是“SOPAG考虑作为下一步DLSTF2的一部分”,准备细化实施]

√ 中优先级(进一步探索、需要更多信息):7项(财政3项、馆藏服务4项)
E2、电子资源管理系统(ERMS)
E3、记录数据库(Database of Record)
E4、全系统与多校区馆藏发展活动(CoUL:对CDC高优先级)
E7、确定并实施加州大学范围的馆藏服务中心

√ 长期(高优先级项目实施启动后追求、中优先级项目获取更多信息后):4项(财政1项、馆藏服务2项、新模式1项)
E10、消除非罗马语言编目积压(CoUL:所有积压,不限非罗马语言)
E11、减少冗余连续出版物管理处理
NM6、为实施校区间处理计划而调查、处理与数字化资料,重新分配档案与特藏之外单位的图书馆员工 [强化档案与特藏的数字化]

√ 不赞同(不做):4项(财政3项、馆藏服1项)
前3项为财政方面,有的超出馆长能力范围
E9、全系统联邦政府历史文件存储(CoUL: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协调)

√ 超出工作组范围(由CoUL进一步讨论):1项(馆藏服务)
E1、基于云的全系统ILS [归类很有意思,优先级未定]

实施阶段(2011.4-),已成立管理团队下的7个强力三人组(NGTS Power of Three Groups (POTs)),以解决以上不同的建议任务为目标:

第1组(推迟):建立全系统数字馆藏基础设备
第2组:转换编目实践(全系统即可上架、UC编目记录标准)
第3组:加速处理档案与手稿馆藏
第4组:简化补充(馆藏)过程
第5组:最大化共享编目成效(扩展与调节共享编目项目)
第6组:制定全系统馆藏服务人员编制
第7组:转换馆藏发展实践
其中第2组、第3组、第5组与编目工作关系密切。

via all things cataloged: UC Next Generation Technical Services Initiative (2011-9-24)

参见:OPAC 2.0计划书:《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2006年2月2日)
2005年底发布《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其中提出要采用新的编目实践:
√ 重构编目流程
√ 选择适当的元数据方案
√ 手工强化重要领域的元数据
√ 自动创建元数据

Evernote:跨平台云笔记本

现在开会用iPad已属很正式的了。暑假学校新书记上任,到图书馆调研,听汇报时就在面前架着iPad。
相比之下,开会用手机就给人不务正业、开小差的感觉。话说书记调研时我在现场充数,捧着手机直觉得心虚──其实我本着不浪费时间的精神,在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录,用的是Evernote

与随身带着本本走的人不同,自己在家和单位使用不同的电脑,有时还会换校区使用另一台电脑。因此特别喜欢云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取到自己保存的内容。除快盘外,每天使用的云服务就是Evernote这个云笔记本。

曾经用Google Notebook做笔记,在Google宣布不再更新以后还用了一阵,直到遇上Evernote。作为云笔记本,Evernote相比Google笔记本有很多优势,首先吸引我的是有本地客户端,没有网络或网络中断时也可以用。无论什么时候、有什么想法或要记录一些信息,打开软件就行。比Windows自带记事本好的地方是随时自动保存,哪怕写到一半软件崩溃,也不丢失内容。一旦联网,不用特别操心,更新会自动同步到云端,在另一台设备上打开时,内容已经传递过去。

Evernote的另一个优势是跨平台使用,支持Windows/Mac,以及手机等多种移动平台──iOS (iPhone/iPod/iPad),Android、BlackBerry、Palm、Windows Mobile。
特别喜欢手机版,因为手机是随身物品,而iPad则可带可不带。自更新为安卓手机后,开会用Evernote的频率很高,还节省了不少纸。会议议程等资料事先复制到Evernote、同步到手机,听会时在Evernote里做笔记。碰到要发言的,事先在电脑上写好稿,同步到手机,到时照着讲。
往年外出旅游,总是带着打印出来的旅游资料。为少带几张纸,还常常对内容做精减,费神不少。后来旅游资料直接放iPad里带着走,只是iPad大了点,旅途中拿进拿出不顺手。今年暑假改用手机,各种信息包括景区导览图直接在电脑上放入Evernote,同步到手机,即使路上无法联网也照看不误。旅途笔记自然也用Evernote记录。
[2011-9-17重要补充:同步到移动设备时只同步文件头,要想在不联网状态下使用,必须在移动设备上打开一次,Evernote会自动在本地保存副本]

Evernote属于那种越用越喜欢的东西,当然还有更多基本或者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有梯子,推荐看Evernote高手“電腦玩物”的多篇博文。

参见:金山快盘:云存储移动应用利器 (2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