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

    信息素养项目进展报告《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ess Report: “Lessons Learned: How College Students Seek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 by Alison J. Head and Michael B. Eisenberg. INFORM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cember 1, 2009. 42p)(PDF 3MB)。这个由Proquest资助的研究项目,在2009年4-5月间,对美国三所四年制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三所二年制学院共27,66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2,318份,平均回收率在8%。报告提供了统计数据、图表及分析,与信息搜寻相关的主要发现是:
2、对课程相关研究作业,几乎所有学生都首选教参而非Google;日常生活研究中,则以Google和维基百科为首选。
3、馆员未被学生充分利用。在做课程相关研究作业时,80%的学生极少向馆员寻求帮助
4、从事课程相关研究时,90%学生向图书馆寻求某种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如EBSCO,JSTor或ProQuest),评价这些资源内容可信、信息有深度,能够满足教员的期望。
5、尽管最初是馆员在新生培训时告知学生使用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在调查后的访谈中,学生表示,随着其进入高年级,他们以教员作为有价值的研究指导者。

    这是报告中的一个统计图(图8:需要进行课程相关研究时所用资源(p.17))

    看此图有二个感想:
一、图书馆员排在倒数第二,不应该觉得失落,这反映了大学生本身具备了相当的信息素养。如果碰上可以用Google搞定的问题、可以查数据库找到的资料,可以通过OPAC查询然后到书架上找到的书,都要跑去咨询馆员,只能说明图书馆在读者培训上的失败。
二、教参第一,Google仅排第二,反映中美教学方式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大学教学仍然是满堂灌,很少要求看课外读物,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图书馆就是一自修室,空调开没开比有没有书更重要。我们也做教学参考书,但图书馆一头热,教师应者了了,教参书也没有供不应求,有必要规定较短的借期。

    图书馆服务做得如何,常常会有定量指标。如前所述,解答读者咨询量并非合适的指标,它只是一个工作量指标,但不是评价工作效果的指标。我总希望什么都让读者知道得明明白白,物理标示明确、或者有明确的规定可查,来提问的越少越好──如果读者经常为小事“烦”你,其实他比你更烦。其实读者很讨厌态度超好,却又解决不了问题的馆员。
    报告中一位学生的面谈记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我“喜欢”的读者(p.21):
    “一般而言,没必要与馆员交谈──如果图书馆布置合理,你可以联机搜索资料,一旦发现,你可以预约后去取。或者如果你知道物理位置,你可以自己直接去拿。当这些途径都失败,我会去骚扰馆员。否则,有可用资源,为什么要占用他人的时间。”

    对同样的数据,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从报告结论看,作者的解读显然和我不同,大概因为我不是参考馆员,也不喜欢读者老是来“骚扰”──最理想的状态是解决常见问题,次之是准备好解答资料,尽可能降低被骚扰概率,即使被“骚扰”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掉。最讨厌不过的就是被一遍遍地问同样的问题,然后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回答!

Via Free Range Librarian by K.G. Schneide: Must-read 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Report (December 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