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馆的读者是不是感觉很幸福?

    这几天,在同济大学图书馆做CALIS的西编培训。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我却只是第二次到同济,第一次是在大学时代,应该还没有现在这个图书馆。
    怕路上不顺,总是早早就到了,无事便在图书馆各处看看。一看就喜欢上了,觉得同济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应该感觉很幸福:

    “一门式服务”,进门刷卡后,大概除了上网、借书外,都不用再出示证件了。
    看不到寄包柜,读者可以拿着大包小袋自由出入阅览室。
    所有阅览室都从早八点开到晚十点。
    阅览室无人值守,读者可以拿着阅览室的书刊到他喜欢的馆内任何地方看。今早我看到外文图书阅览室的书车上有几十本中文书,大概是因为外文阅览室读者人数相对较少,读者在其它阅览室找不到空位,便都拿着想看的书,跑到这里来看了。
    总书库向所有读者开放,阅览室的图书可外借(限1册),当天归还。
    外借中午不休息。不知道外借工作时间,但听说下班后就会推出还书箱。
    图书馆提供无线上网和有线上网,没有网线的,可以在图书馆借用(如果能够借用无线网卡就更好了 ^-^)
    免费上网。60个座位或许少了点,但门口提供一长排软座让等候者不至于站得太辛苦。
    在建筑的三个方向有出入口,至少可以让读者少走些路。

毛主席像后的图书馆

菱形楼的走道,两侧各有一个阅览室

    像许多其它半新的图书馆那样,同济馆在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上并不是流行的大开间,尤其是上部那两个对称的菱形楼层,一条宽宽的走道两边,各一个不规则的房间,每个楼层被分成四个小小的阅览室。这种布局是很多图书馆不实行一门式服务的坚定理由,而同济馆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些理由只不过是借口。

    今天特意带上相机,一早去照几张相。如今漂亮新馆多的是(同济3万平米新馆昨天在嘉定开张),还是看一些细节有点意思:

楼层休息处两个大菱形中间的小菱形,是休息处,平时可不像现在这么空无一人。景致不错,第一天中午,我也在这里看过书。

阅览室的书架期刊阅览室,现刊放上排,近年过刊放下排,很人性化的设计

期刊架位标签期刊阅览室的架位标签,每张都配上不同的彩图,感觉细致用心

上网等候处

上网等候处,座位数量不算多,大概一、二十个,只是这里拍得也太少了。

从获奖看国外流行的开源软件

    这两天,国外图林博客最热闹的新闻,大概就是WPOpac于12月4日获得了梅隆信息协作奖(2006 MATC,Mellon Awards for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Casey Bisson分别在自己的博客Maison Bisson (Woot! Woot!)与WPopac blog(Now It’s Really Official)上报料,接下来就是其他blogger的庆贺了。澳州的librariesinteract.info上的报道“Could this blog be your next OPAC?”比较详细,值得一看。[2006-12-10更新:K.G. Schneider(Free Range Librarian在ALA TechSource上发表“Unsucking the OPAC: One Man’s Noble Efforts”,对Casey Bisson获奖给予很高评价,看看这句:“It is doubly exciting to see library software receive that kind of honor. Does your ILS deserve kudos from Tim Berners-Lee?”]

    由此去了解MATC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奖。经查,这是著名的安德鲁·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所属六大核心项目之一信息技术研究(RIT,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首次颁发的年度奖项,奖励在高等教育及非赢利活动中协作开发开源软件工具的领先者。从颁奖公告(MATC 2006 Winners Announced)看,MATC奖委员会成员均是现今IT界的头面人物,万维网发明人Timothy Berners-Lee还亲自授奖。
    本次奖金总额65万,在MATC奖委员会提名的200多个项目中,有十项获奖。前三项奖金10万美金,后七项奖金5万美金:

Internet Archive因开源工具Heritrix Web Crawler (http://crawler.archive.org)获奖。Heritrix Web Crawler用于大规模互联网学术内容档案的网页抓取。

华盛顿大学因十数年来致力开发开源电子邮件工具获奖:IMAP邮件服务器(http://www.washington.edu/imap)和PINE邮件客户端(http://www.washington.edu/pine)。

Humboldt州立大学(加州)因支持开发的Moodle课程管理系统(http://moodle.org)获奖。

Rensselaer理工大学因Bedework事件日历服务器(http://www.bedework.org)而获奖。RPI重写了Bedework,使之得到了新的协作与开放社区的支持。

英国的开放大学也因Moodle课程管理系统而获奖,开放大学在Moodle及其社区中投入数千小时的编程工作,成为Moodle社区的领导者。

西班牙Lleida大学因Sakai课程管理系统(http://www.sakaiproject.org)而获奖,将Lleida大学将Sakai用于加泰罗尼亚语,为Sakai的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维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也因Sakai课程管理系统而获奖。维州理工为Sakai提供质量保证,并创新地在计算课程中将Moodle和Sakai作为编程项目。

耶鲁大学因开发中心认证服务(CAS, 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http://www.ja‐sig.org/products/cas)而获奖。数百大学校园因之提供用户的单点登录认证服务。

Plymouth州立大学因开发WPOPAC联机公共访问目录(http://wpopac.blogs.plymouth.edu)而获奖。WPOPAC把每条书目记录转为一个博客页面,使任何图书馆都能使其OPAC互动,用户可以发布评论。WPOPAC适合于任何规模的图书馆,用户因之能与图书馆及其提供的文献有更深入的交互。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因开发公共知识项目(PKP, Public Knowledge Project) (http://pkp.sfu.ca)而获奖。PKP提供多种开源工具,支持开放的学术交流。具有在发展中国家创建虚拟学术与出版物的潜能。

    获奖单位都计划用所获奖金继续这些开源工具的开发,如开放大学打算开发一个离线版Moodle,维州大学打算为Sakai开发一个实验室笔记工具,等等。

    总结一下获奖说明,开源软件的最初开发固然必不可少,但应用与社区的维护,也是重要的方面。
    在RIT主页,还可以看到他们资助的各种开源项目。大名鼎鼎的DSpace和Fedora现由基金的另一核心项目“学术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s)资助。

搜索我们的历史:为什么百度不做?

    百度要去日本搜索引擎市场占一席之地,据说是因为中国的搜索广告市场太小。市场我不懂,但我知道百度在中国还有很多可搜索的内容没有做。

    Google在新闻搜索的基础上,推出了新闻档案搜索(Google News Archive Search),把《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福布斯》《时代》等报刊一二百年的全文扫描后上网,让大家按时间搜索查看,为什么百度不可以也摩仿一把呢?

    Google推出图书搜索,与出版社合作时很顺利,但与图书馆合作,就惹上了版权官司。百度很谨慎,只做没有版权问题的“国学”,内容少得可怜;只与图书馆合作搜索书目信息(与北大与中科院),建最大的中文图书检索库。不知道这个最大的中文书目库是不是已经投入使用,我从来没有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中见到过(当然百度我也用得不多)。
   
    目前虽然很多图书馆都在做古籍与民国文献的全文扫描,但真正做OCR的很少。“百度国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已经在网上其它地方可以找到,而那些同样没有版权问题的古老报刊,却是真的很难获取。如果百度做了,善莫大焉。
    八十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从1872到1949年的全套《申报》。为方便利用,其后本馆有不少人参与《申报索引》的制作。一切都是手工的,其中艰辛可想而知。索引陆续出版了若干年,终于没法继续、半途而废了。像《申报》这样的报纸各地应该也有不少,对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很有价值。如果百度接手做这件事,岂不美事一桩?[update 2006/12/15: 1919-1949的《申报》索引已编制完成,出版正计划中]

    百度为什么不做呢?繁体字OCR的可用性问题要解决,以现在的技术,应该不是件太困难的事。[update 2006/12/16: CADAL正在做繁体字文献的OCR]
    不会是没有图书馆愿意合作吧?如果百度有像Google那样与图书馆合作的意向,我首先自荐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