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已经在做机构库了吗——摘评一份详尽的IR调查报告

    还在想是不是要做机构库?很可能你早就在做而不自知?
 
    远洋过客在“机构库,看起来很美”下留言,告诉我们一个最新的美国IR调查报告,长达167页,数据全面丰富,真是"overall picture",十分精彩!

Markey, K., Rieh, S., St.Jean, B., Kim, J. & Yakel, E. (2007). Censu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RACLE Project Research Findings.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IR Publication No.140, 167 p. ISBN 978-1-932326-28-4 (http://www.clir.org/pubs/abstract/pub140abst.html) (PDF全文,2.9MB)

    调查意在更好的实施IR。项目组甚至想帮助不打算实施者重新考虑IR,在p.77特别列了长达一整页的表(表9.1),或许可以解除有关IR的所有疑惑?
    报告结尾附有针对无计划、计划中、试验中、实施中四种机构的不同问卷,以及IR十个方面的文献评述。

    调查报告太长,抽些感兴趣的图表初初看过,摘评如下:

基本数据:问卷数2147,回复446,回收率20.8%。

p.15 表2.1 IR参与程度
无计划的机构52.9%,计划中的机构20.6%,试验中的机构15.7%,实施中的机构10.8%。
[一半以上机构还没有打算做]

p.17 表2.2 问卷填写者
绝大部分为图书馆人员(馆长74%、副馆长8%或馆员10%)
[可见图书馆承担IR居多]

p.18 表2.3
实施中研究型大学比例最高62.5%,而无计划中比例最高为硕士(43.6%)和学士(33.5%)学校。
[最牛的学校总是走在前头的]

p.23 表2.6 IR责任分担
实施中的图书馆责任分担约85%,试验中的图书馆责任分担近60%,规划中的图书馆责任分担不到50%。
[报告认为这是不同实施阶段的不同,我却把它解读为,随着IR的发展,图书馆在建设IR中承担的责任有下降趋势。或许这种解读是不正确的。]

p.31 表4.1 是否实施过需求评估
实施中机构,58.3%未做过需求评估,试验中机构,65.2%未做过需求评估,规划中机构89.7%未做过需求评估。如果再加上5-12%不知道的,未做过需求评估的比例还会增加。
[可见IR实施的盲目性,并且随着IR的发展,这种盲目性在增加。或者说,看别人都在做,于是自己就不加思索地跟着做。]

p.38 表5.1 机构中的IR数
大部分机构只有1个IR,也有2-3个的,甚至在试验中的机构有4个及以上IR的。
[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ROAR说很多IR基本上是空的——正处在试验中,内容还不多——而这,可能从反过来说明,IR正红火着呢?]

p.43 表6.1 IR中数字文献量
在已经实施的IR中,仅19.4%超过5000,40%以上不到500;试验中的IR,仅8.3%超过5000,近70%不到500。
本项目调查人员还发现,IR规模与其存在年限没有关系。
[或许在最初筹备的文献加入后,就没新的内容了?恐怕红火假设未必成立?]

p.44 表6.2 IR中数字文献类型
无论在实施中还是试验中的IR,唯一数量超过1000的是博士论文
[原来国内图书馆早就都在做IR了——哪家高校没有硕博论文数据库啊?]

p.52 表6.3 IR的授权贡献者
[谁可以向IR提交内容呢?看这个表很有意思,好象什么人都可以——尽管排在最后,但有10%以上允许external contributors]

p.54 表6.4 IR主要贡献者
实施中的教员首位,占33.3%;研究生其次,占20.5%;图书馆员再次,占10.3%。
试验中的也是教员首位,占59.7%;图书馆员其次,占19.4%;档案馆员再次,占8.1%。
[老师的参与度还是最高的,且遥遥领先。不知道是出于制度,还是出于意愿]

p.60-61 表7.1、表7.2 建立IR的益处
按序列出了益处。
[对图书馆肯定是有益的,对所属机构也有益——如果要写建立IR的论证报告,这里罗列的文字与数据就用得上了]

p.62 表7.3 损害成功IR实施的因素
头两项:
1、缺乏某些类型资料的强制贡献规定,如硕博论文,教员预印本
2、贡献者缺乏关于从IR得益的知识
[很幸运,国内高校大致都有硕博论文的强制提交规定]

p.67 表8.1 不计划做的原因
前五位:
其它事情更紧迫87.2%
没有支持的资源71.1%
在评估与自己类似的机构后考虑 65.5%
馆内没有做计划的技术58.8%
在评估与一般机构后考虑 56.1%
[不计划做的机构表现得比表4.1中的机构更清醒些?]

p.78 表9.2 本次调查中证实的以前调查结论
与开头所述表9.1一样,也是一整页的结论。其中有:
试验中与实施中IR都很小
[或者说开始实施时红红火火,但缺乏可持续性?那为什么项目组还要忽悠人去实施呢?固然实施得好有很多益处(表7.1、表7.2),但如果结果并不理想,其中的好多益处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中美数图研讨班(4)·机构库,看起来很美

没探究过“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简称IR,机构库、机构仓储、机构典藏、机构知识库)的起源。但看到那些比较牛的学校都在做,自己似乎觉得也应该做。
不过,具体到操作层面,首先要考虑数据来源,就积极不起来了。毕竟国内的教师都比较保守,不理解成果在网上可见的益处,有共享意愿者不多;并且国内也没有见到哪个权威部门或学术机构有支持开放存取的政策,没有任何保障数据获取的渠道,反而有版权方面的问题。

听秦健老师讲到IR,原来国外也是图书馆方面一头热,图书馆要拼命游说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而教授们并不积极参与贡献。或者说,国内存在的问题,国外也同样存在。她指出,IR在经历了前些年的研究开发热后,现正在退潮。
之前,Paul在讲开放存取时,提到过开放存取仓储注册机构(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ROAR)的一些统计,同样说明了这样的现状:
· 许多IR差不多是空的,IR中的很多文献不是全文
· IR中的文献数量增长很大,但增长已经趋平

今天是数图班的项目汇报,第一个汇报的项目就是IR,主要介绍北京理工大学建设中的学术资源仓储。提问到版权问题,回答的解决之道是提供摘要,链接全文。同时报告者也承认进展缓慢。
国内在IR上热得慢,冷得也慢——至少对我来讲,是第一次听到有关IR的实实在在的不利信息。

关于IR软件,国内谈得较多的大约依次是:DSpace, Fedora, Greenstone和EPrints,其中又以前两者应用较多。此次秦老师介绍了一个新软件:iVia。秦老师介绍该软件功能强大,可自动生成元数据,自动加LCSH、分类,采用DC元数据,可与MARC混用,基于XML……。
IR或许不那么容易做,毕竟还要钱砸下去。但把开源的iVia弄来研究一番,还是可以的。不做用它做IR,还可以做别的数字图书馆项目:
iVia: Open Source Internet Portal and Virtual Library Software

参见:
数字图书馆会议信息二则
中美数图研讨班·开班前胡思乱想
中美数图研讨班(2)·遗憾的绿宝石、教学效果评价

中美数图研讨班(3)·规划一个梦想的数字图书馆

咨询广告术

一位朋友想知道一种常见化学物质的某个物理参数,在网上没查到,换两部公交车到市图书馆去查工具书,结果失望而归。我问他是否咨询了图书馆员,他说没有——因为以前碰到问题时问过多次,答案都是不知道,所以他对值班的馆员根本不抱希望。
请他把物理参数名称的英译告诉我以后,试用Google查。发现还有不少外国人也在问这个参数,在Yahoo! Answers上有一个答案,但无法验证其正确性。
想到市馆有一个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这种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应当正在其“服务公约”承诺的范围内,于是告诉朋友去那里求助。
一天后,朋友收到了回复邮件,看来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内容如下:

===
读者您好!
欢迎来到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您在导航站提的问题已有回复,请点击 这里获得该回复:
谢谢您的提问,欢迎再次光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

“这里”是一个链接,点击后链接到实际的答案:

===
您好,欢迎来XX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氯碱工业理化常数手册》
著者 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8
该书第212-214页:无水氢氧化钠的比热容

请凭参考功能读者证到XX图书馆1楼综合阅览室调阅。

馆藏地解释:综合阅览室即是闭架的基藏书库,读者需通过1楼目录大厅的两排自助索书系统,插入带参考功能的读者证,键入书刊的索书号信息调阅。

如尚未办证,请见:办证须知(网址略)。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欢迎再次提问。
===

很明显,咨询员已经查到了这个简单的数字,但就是不想让读者这么轻易就得到结果。想要知道答案吗?
1、请亲自到图书馆来一趟吧
2、没有办证吗?那太好了,请花钱办张证吧

由于提供的信息中没有必需的“索书号”,便根据回复中的书名链接到OPAC,发现该书除了“综合阅览室”(需要参考阅览/外借证)外,“中文书刊外借室”(需要普通外借证)也有,均处于归还状态。查“办证须知”:
普通外借功能 10元
参考阅览功能 25元
参考外借功能 50元

呜呼!还推荐价钱高的证让读者办。

显然上面的回复是一种格式化的模板,应该不是咨询员的个人行为。
原来网上咨询不是一种服务,而是一种广告术——专门用来钓鱼的。

update (2007-05-25)

早上匆匆上超星查到了那本书。在第212-214页没有找到所说的值,但在第90页找到了其水溶液的比热。是一个二维表,随溶液浓度与温度不同而变化。
如果我来回答咨询问题,我会在那个回复的前面加上这样一段:

NaOH的比热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温度上升而减小,其值在XXX(X%、度)-XXX(X%、度)之间。如需了解详细数值,请……

update 2

早上看了一眼那本书后,赶着外出去参加学习。到达目的地后,在课前草草做了更新。因为不记得数值,所以只能以XXX代替。刚才仔细看了该书,结果是:第90页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比热,一个40X16的二维表;第91页为无水氢氧化钠的比热,一个折线图。
因此,如果我来回答咨询问题,我会在那个回复的前面加上这样一段:

NaOH溶液的比热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基本上也随温度上升而减小,其值在0.986(2%、93.5度)-0.611(78%、149度)之间;无水NaOH的比热在熔融前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之后减小,0度时约0.35,300多度熔融前约0.50,熔融后约0.55,500度时在0.45-0.50之间。如需了解详细数值,请……

 

老槐留言说我的回答“仍是放个鱼饵”,那是因为我是在其“服务公约”承诺的范围内回复。如果是在本馆回复这个问题,我仍会按上面所写的那段回复(当然会加上信息来源),因为从提问看,他并不一定要了解十分精确的数值,这个数值范围或许已经满足了他的要求(我的这位朋友就只需一个大概范围,用于设备设计)。
但在“如需了解详细数值”后,我会简单地写上“请再联系”。到时我会扫描这两页,发给读者。

update 3 (2007-5-28)

经留言者提醒,超星上的那本书是1969年版的,与咨询员提供的并非同一版本,因而所在页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