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对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报告的回复

    6月1日,距报告正式发布近5个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副馆长Deanna B. Marcum (Associate Librarian for Library Services)发布了对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报告的回复“Response to On the Record: Report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PDF, 441 KB)。
    文前说明收到报告后,她请三方帮助进行分析,对报告中的每项建议提出应否实施的解释:
1、LC采编部(Acquisitions and Bibliographic Access Directorate)管理组(Management Team)
2、图书馆服务部(Library Services)的内部工作组
3、Thomas Mann,对书目控制系统所提出的改进大加批评的LC参考馆员
    除了Mann仍坚持已见,1和2都持强烈支持态度。尤其是2,花数月时间仔细分析LC对工作组报告已经及未来可以做的。

    估计这个内部工作组是Marcum为撰写此回复而临时组织的。而找Mann则是为了表明听取不同意见──Mann对报告的负面回应二个多月前已经发布。

    在3页说明之后,是长达72页的正文,依次对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建议(Recommendation)予以回复,每个回复包括三部分:
        LC的回应与准则(LC Response and Rationale):说明是否支持该建议及理由
        目前的行动(Action: Current)
        计划中的行动(Action: Planned)
    文件太长,无暇细看。全文搜索了一下,有理由、无理由,有条件、无条件,基本上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都接受了(大多标为Support),除了以下这条明确“Do not support”:
1.1.3.2 发展一种机制,认可在编目前以自动方式创建的书目记录著录部分。(LC: Develop a mechanism to accept these data in a fully automated fashion so that the descriptive portion of the bibliographic record is created prior to cataloging.)
理由是目前ONIX和ECIP与出版社工作流程之间尚不兼容。LC计划继续参与ONIX开发,将会关注从ONIX中抓取数据的机会。

    这唯一的一条“不支持”,看上去与“支持”也没什么两样。据此本人的结论是:照单全收──本来就可说是在Marcum授意下完成的报告,有这种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接下来,大概就是跟着LC行动了?

Via: Marcum on WoGroFuBiCo (from The FRBR Blog by William Denton)

参见:
《书目控制未来报告》(草案)解读 (2007-12-05)
“记录在案”走入歧途──对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报告的回应 (2008-03-23)

密歇根大学MBooks提供OAI接口

    看到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开了一个技术博客,订上后觉得每篇博文都值得加星。想像中如果能在这样的图书馆工作,一定会很有成就感。

    作为Google创始人的母校,密歇根大学参与的Google图书馆计划特别引人注目。开博不足一月,已有多篇述及被称为MBooks的这项合作。比如对于受版权保护图书的电子版,通过多重认证方式依法向视觉障碍学生提供(What to do with books in copyright);再如对于公共领域图书的电子版,在OPAC检索结果中提供全文搜索框,并链接到全文(Full-Text MBook Searches from the Library Catalog)(全文访问速度很慢,永远是“正在载入”)。

    感触最深的则是MBooks对全部公共领域图书的记录(目前已超过121,000种),提供OAI收割(University of Chicago integrating MBooks in catalog using OAI),目前芝加哥大学已经把收割的记录集成到自己的OPAC中(那个基于AquaBrowser的新一代目录LENS)。据称下图中第二条记录提供的就是到MBooks全文的链接(实际链接似乎是指向Google图书)。如果哪个图书馆也想像芝加哥大学那样利用MBooks,可以访问:MBooks – Michigan Digitization Project – OAI Harvesting

    之所以感触良多,是因为我们的数字化项目大多养在深闺不愿示人。最近还听说CADAL似乎也有限制访问计划(未经确认),真的感到很悲哀。

推荐: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技术博客:[BLT] Blog for Library Technology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实验室:MLibrary Labs

参见: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LENS:高校馆也用AquaBrowser (2008-01-05)
Google合作馆如何处理他们的数字化图书 (2007-04-04)
MLibrary 2.0 塑造图书馆员2.0 (2007-06-10)

云计算

    “云计算”在忽然间已经铺天盖地。

    前二周不在单位上班,其间收到短信、电邮若干,分别要求提供一些工作中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份撰写中的报告。因为东西都在办公室电脑中,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很是后悔,如果将那些内容都用上“云计算”,就可以很潇洒地e-mail过去了。

    早就体会到了“云计算”的便利,虽然只用到一小部分,以Google系列为主:
· Web邮箱:用Gmail,容量够大。收到、发送的内容都在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出来,还可以转发。如果用本机的邮箱,换台电脑就没法了。
· 网摘:目前以Google Reader为网摘工具。以RSS阅读为主要读网方式,去年开始用Google Reader收藏与分享网页。最近Google Reader推出了Note in Reader,不但可以对阅读器收到的内容加注,还可以在阅读器中收藏任何网页,故此用了若干年的网摘工具Furl也逐渐隐退了。
· 网络相册:用Picasa(少许在Flickr上)。换电脑时不必在新旧机器间复制,也不必担心损坏弄丢,还可以有选择地与他人共享。
· 网络记事簿:现在用Google Note。偶而想起什么怕忘了,在上面记上一笔,不论在家、在办公室还是出差途中。过后在任何机器上都可以看到。
· 文件共享:
    自己的一些PPT放在Google文件发布(因为不想再注册了,所以没有使用更专业的Slideshare);
    用Google文件和朋友共享维护一些Excel表、Doc文件;
    部门的工作细则放在维基(Jotspot)上,大家都可以浏览、添加、维护。

    说到这儿,什么是云计算?据说数月前Google提出云计算之说,一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声称自己早已提供云计算。Google黑板报的“云中漫步——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有长篇解说,清晰易懂: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整个互联网看成是一片美丽的云彩……所谓“云计算”,就是要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可供用户使用。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

    对正在或打算从事IT工作的人来说,面向云计算开发去发展是一个方向。而对普通网络用户来说,有了云计算,只要可以上网,无需硬盘之类的存储介质,不必装软件,就可以完成目前需要在电脑桌面完成的工作。
    
只要开机,然后在浏览器中输入URL,一切工作就可以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