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2. 1381-13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81.文帝(刘宋)
元嘉元年—三十年(424-453年)在位。义隆,武帝第三子。称元嘉之治,玄谈、老庄性的佛教繁荣。另外,求那跋摩从罽宾来朝,在祗洹寺讲《华严》,在南林寺设戒坛。任命尼僧宝贤为京邑的尼僧正。向慧严问法,成为佛教信者。

1382.文帝(隋)
隋朝始祖杨坚。开皇元年—仁寿四年(581-604年)在位。受北周的禅让即位,开皇九年(589年)合并南朝陈统一天下。即位后立即在五岳设佛寺(《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开皇]三年在京城、诸州的官立寺院中让在正月、五月、九月的八日到十五日间行道,禁止杀生(同上)。同年让修复因北周废佛而废绝的寺(《辩正论》卷三)。第二年在襄州、随州、江陵、晋阳建佛寺,命令在国忌日设斋行道,在相州建一寺,悼敌将尉迟迥之菩提(《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十一年,度僧50余万人(《唐传》卷十靖嵩传)。同年无论公私,推荐建立寺院(《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十三年在三宝前忏悔北周废佛之罪(同上)。隋代佛教迅速繁荣,据说开皇到仁寿年间(601-604年),所度僧尼230,000人、诸寺3,792座、写经46藏132,816卷、修理经典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等106,580座、修补旧像1,508,940座(《辩正论》卷三)。开皇二年,在营造大兴城的同时,建大兴善寺与玄都观,作为佛、道二教的国立宗教思想研究所。尤其是大兴善寺,是唯一的国策寺院,执行管理教团事务的昭玄寺(崇玄署)的僧官,大部分从大兴善寺的住僧中任命。十二年,敕任二十五高僧,设置其教化团体,称为二十五众;同时设置五众(大论、讲论、讲律、涅槃、十地),于十七年前后完成,五众的众主也多为大兴善寺之僧。仁寿年间进行在天下各州111处建立舍利塔的事业,日本的国分寺具有相同的性质,大兴善寺也被认为是东大寺的模范。奉送大兴善寺中保管的舍利时向诸州派遣的送舍利僧,也是与大兴善寺有关系的。致力于充实对译经的奖励(那连提耶舍、毗尼多流支、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命令进行经录的编纂事业。开皇十四年,命法经寺敕撰《众经目录》七卷;仁寿二年,命大兴善寺大德、译经沙门及学士敕撰《众经目录》五卷。

1383.平齐户
意为平齐郡之户,北魏昙曜为巩固佛教教团的经济基础、扩大在国家社会中的活动面,奏请将平齐之户作为僧祗户。

1384.炳灵寺石窟
位于甘肃省兰州西南、永靖县黄河北岸的小石积山。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所刻的愿文,开创期上溯到这之前。当地也记载有《禹贡》的传说,《水经注》中有二窟名为唐述、时亮,《法苑珠林》中道世也记载有石窟。窟龛入唐代后持续不断地开凿,这一时代的最多,根据铭文,开元年间(713-741年)寺名为灵严寺。根据推断为宋、明时代的壁画,可知在当时也很兴盛。元代时成为喇嘛教的寺院,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加以重修。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调查团进行管理。

1385.碧云寺
位于北京市香山东麓。据传由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额尔吉创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太监于经再度营造,通称于公寺。寺域中涌醴泉,明神宗题“水天一色”。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重建。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圣祖御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模仿杭州净慈寺加以重修,建立大正觉塔。1925年孙文客死于北京时,安置于大正觉塔,后在境内建中山纪念堂。

1386.碧岩录
十卷。圜悟克勤评唱,大德四年(1300年)刊,全名《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佛果碧岩破关击节》。云门宗中兴之祖雪窦重显从《景德传灯录》、《赵州录》、《云门录》等中选择禅者的古则公案100则并附颂,成为《颂古百则》,临济宗的圜悟克勤在此基础上加上垂示、著语、评唱,在他住澧州的夹山灵泉禅院时写成,“碧岩”之名取自夹山善会之语“猿抱子归青嶂之后,鸟衔华落碧岩之前”。圜悟的弟子大慧宗杲认为此录偏重于学人理解而烧毁。有很多版本,日本的五山版也存有很多。

1387.辩宗论
一卷。谢灵运(385-423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广弘明集》卷十八)。终极的真理是什么样的,又如何掌握?本论收入与法勖、僧维、慧驎、法纲、慧琳、王弘等对此问题进行辩论的问答。谢灵运自己主张,虽说中国的圣人所掌握的真理与印度的圣人、即佛所掌握的真理一样,但佛教解说的是阶段性的修业,而中国圣人则一举与真理形成为一体。这一顿悟说继承的是道生之说,但否定作为、解说复归自己清净的本性等等,据认为其背景是道家思想。

1388.辩正论
八卷。法琳(572-640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批判道教、解说佛教的优越性。武德四年(621年),由于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要求削减寺院与僧尼,引起佛、道二教的激烈争论,法琳立刻著《破邪论》,接着发表本书驳倒道教方面。由十二编组成,论述历代之帝、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道佛先后的问题,道教的经典、教理的伪妄等。其中第五的十喻编与第六的九箴编,是反驳道李仲卿的《十异九迷论》。另外,据说由于道士秦世英上奏说本书诽谤唐朝皇室,法琳被发配到益州而病故。

1389.辩相
(555年?-627年?)俗姓史,瀛州(河北省)人。留住于少林寺,师从慧远,听《十地经论》等,但特别出色的是研究《涅槃经》。还去徐州,同时学《摄论》、《毗昙》等。开皇七年(587年)跟随慧远入长安,住净影寺讲说。由于仁寿年间(601-604年)的造塔,送舍利到越州(浙江省)大禹寺,得奇瑞。大业年间(605-616年),炀帝在洛阳造内道场、招高僧,辩相也是其中之一。到了唐代仍受到高祖及太宗的厚遇,活跃于胜光寺,据说常常对挂着的其师慧远的画像敬礼。

1390.辩中边论述记
三卷。基撰。大正藏四十四卷。亦称《辩中边论疏》。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对玄奘所译《辩中边论》的注释。是现存唯一对玄奘译本的注释,与元晓对真谛所译《中边分别论》的注释同被认为是重要的资料。尤其在本书中对真谛的旧译本及其教学严加批判,有时这种批判也有未中要害的情况,但不管怎样,在本书中法相宗初祖基鲜明地提出对旧译本的态度,值得注目。

IFLA《善本和手稿馆藏数字化规划指南》

微博上看到Cle_d介绍国际图联(IFLA)网站发布《善本和手稿馆藏数字化规划指南》。和本职相关度高,自然得下载,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认真细看。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the Digitization of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Collections
Written by the IFLA Rare Book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Section, September 2014. Revised in January 2015.

本指南完成于2014年9月。由于作为责任者的IFLA“善本与手稿部”改名“善本与特藏部”,2015年1月对责任者名称做修改后重新发布。不知道为什么不索性把指南名称也一同改了:《善本和特藏数字化规划指南》不也更合适么?至少在看过指南后,我认为修改名称会更合适。
本指南对规划特藏数字化计划提供指导框架,包括一些原则性的建议。文件中基本上没有提供相关标准等资料,不属于实践性的手册。

作为一个实践者,通读后发现自己在数字化项目规划过程中做对了一些事,但还是有不少失误。部分原因可以说是偷懒跟着别人走,没有意识到对特藏需要有特别的关注点;有时又觉得技术平台对我们而言是拿来的东西,自己无能为力,而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用户的需求。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只考虑资料的智力内容,没有考虑原件外观可能对用户同样重要(如果说更重要的话,那用户根本不会考虑用扫描件了)。
2、只考虑资料的管理与保护,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应该是为用户而做的。这不是指我们没考虑过用户,事实上我们还由用户提出需求来做数字化,但这也只是从图书馆角度的做法,并没有从用户角度考虑。
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就是在“忠于原件”部分,可以说完全无意识,因而做得相当差。
指南从项目计划开始,就把用户当作项目的一部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评估也不仅仅是数量,更考虑质量,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等等。指南作者均来自欧美,差距自现。

———- 学习笔记(摘译原文大纲 +【感想】) ———-
导论和范围
-导论
图书馆有责任提供对其数字馆藏的全球访问:公众需要它、学者期盼它。【“提供对研究资源免费和世界性的获取”的要求贯穿整个指南。对此,除版权方面,无论出于对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政策的考虑,均无话可说。可以说,我们的数字化项目,从前提上就基本没有遵循这个指南。】
-范围
不同于专注技术问题、数字采集的特定方法或数字保存,本指南关注于概念规划和与潜在用户的协作,以达到所需结果及可持续的成果。【确实让我意识到了这两个问题,尤其是用户问题】

1 设计项目
开始项目选择时需要先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
-项目的愿景?目标与目的?谁用?如何用?
-谁应当参与规划?【学者、用户、管理者、图书馆员工和技术人员】
-有没有外部资助机会?
-期望的复杂程度?能够达到的复杂程度?
-想数字化什么,为什么?
-资料有没有版权问题?
-数字化应当在馆内还是外部服务提供者实现?有没有空间、费用、设备和专业?外部厂商可提供什么?
-项目的最终格式是什么?有没有手段达到?
-有没有设想社会网站成分,例如众包转录文字或元数据强化?
-如何把质量管理结合进项目的所有阶段?

2 选择原件
-是否想数字化单一的、混杂的,比如“宝物”?
-是否想数字化现有馆藏?
-是否想创建新的“虚拟”馆藏?比如来自不同机构、具有共性的馆藏?
版权
权利拥有和“使用条款”在项目开发中也很重要,应当通过与协作方及其他第三方协议,必须在事先讨论同意,并且在项目开始前写下。此外,数字化对象本身可视为新版本。其结果是,每个数字化对象及馆藏的可获得性及使用条款应该向用户明示。【或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对资源被盗版心存疑虑,另一方面并没有在页面提供足够的版权声明】

3 创建馆藏工作流程
第1步:检查和准备数字化资料:物理条件和现有元数据
第2步:数字化过程
-选择设备
-图像质量
在计划采集分辨率时,确保计算需要多少存储空间,考虑研究者体验的下载时间。希望只数字化馆藏一次,用于当前和未来需求时,应当考虑按当前期望最终格式1.5倍以上采集。【“1.5倍”说以前从未听说过】
-忠于原件
数字化善本和独特资料时,重要的是尽可能按原件的外观与感觉保存与还原。【对我来说,从未有过保存还原“外观与感觉”(look and feel)的意识。虽然在不少日本数字化项目中看到过图像边上的标尺/色标,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未想过我们也应该照此办理】
应当采集完整物理对象,而不仅仅是智力内容。必须拍摄整页前后(包括页边),不要在页边内修剪图像。装订册应当从头到尾拍摄,包含空白页及装帧。
为向研究者传递原件尺寸,图像中应该包含线性比例尺。一个装订单位中,不应该通过图像处理或转动对象改变页的方向。
在尝试还原原件外观与感觉时,颜色是最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之一。一个对象至少应该选择一个页或图像包含色标以方便颜色校准。每个设备应当以相同色值标准(如CIR-Lab系统)校准,并定期重校。显示硬件也应当校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做过颜色校准】
-与保护有关的问题
步骤3:采集后图像处理和系统摄入
除了颜色修正,不应该做图像处理。关于是否或者何时允许颜色修正,机构应当有一个政策。政策还应当说明,有关采集后图像颜色操作的信息如何与用户沟通。【我们扫描后最常做的就是“图像处理”,比如去掉页面中的黑点、让页面美观之类,在我看来既费时又无意义,但似乎扫描图像的标准如此?】
每个数字化对象应当有一个永久标识符。【考虑过,一直没有实施】

4 元数据
适用于数字馆藏的4类元数据:
-书目(或描述)元数据
数字化后,应该在目录记录中加上指向数字版的链接,并在数字版中加上返回目录记录的链接。【只做了一半,目录中加了链接,但数字版元数据中没有返回链接】
-结构元数据
研究复杂对象如中世纪手稿、档案 、通信或相集,研究者必须能够从个别数字页面图像还原(或重组)物理项。图书馆……应当提供出色的校对和其他形式的结构化元数据。至少研究者要能确定页面或图像的原始顺序。……除了识别左页和右页,还应该给出总页数。其他重要元素包括编页方案、文本区分、重要引文和插图。【在某个特藏的元数据中竟然忽略了“插图”,实在不应该!】
-图像(或技术)元数据
通常由照相机或扫描仪自动采集,出现在文件头
-管理元数据

5 显示
用户正寻找免费开放获取、易于通过普通搜索引擎发现、用标准浏览器和插件时没有交互和显示问题、具有查看选项(包括双页显示和缩放能力)、标签功能(尤其为后续检索)、个性化注释能力、打印能力,以及下载、重用及组合能力。呈现格式应当易于浏览、可下载、易操作。【检索使用界面的功能需求】
向用户清晰显示版权限制或其他“使用条款”。【前已提及,这点经常被忽视】

6 宣传、推广和重用
主目录中包含数字项的书目描述及数字化文档的书目记录,并链接到文档。这些描述同样存储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中,并链接回主目录。【前述只做了一半】

7 评估
与制作和使用相关的统计可以提供数量评估的良好起点,如:数字化图书、对象的数量,门户网页的访问数,数字对象被看、下载的次数,被引用或链接的次数等。
但是更重要且困难的是质量分析,需要来自用户的反馈:
-代理【扫描件】忠实原件的程度如何?图片是否原件的有效替代,或研究者需要至少看原件一次以完成其目的?【由于只考虑智力内容,从未考虑过扫描件是否足以代替原件的问题】
-产品可读性与可用性?
-技术多大程度上实现研究目的?
-资源被如何使用,被谁使用?
-资源被如何重用或改作他用?
-对物理馆藏使用的影响是什么?
有关数字化项目的统计,应当纳入所有图书馆活动和使用的常规报告。

8 数字馆藏的长期保存
图书馆至少应该维护其高分辨率数字馆藏于日常备份网络服务器,有流程和系统可以随时间流逝监控数字文件的完整性。在地理位置分散的多处存储多份拷贝也是可接受的保存策略。应当有流程用于日常评估升级馆藏或模拟软件功能的需求。【如何“监控数字文件的完整性”?这个问题亟待改进与加强】

9 建议摘要
-仔细规划项目,考虑目标与目的、版权限制、资助及机构的能力。由图书馆员、技术人员、保管员、研究者和管理者共同参与。
-预期学者和数字研究方法的需求,可能包含大数据、资源聚合、详细图像分析、数据可视化、地理空间映射、社会媒介等。
-借助数字化项目,提供对以往隐藏馆藏的访问,努力将它们虚拟地与其他机构的相关资料联合。
-总是数字化完整的智力实体而不是其部分。保留完整原件的外观与感觉,强化其作为历史产物的研究。数字化副本要保留原件的结构与上下文(环境),维护返回到目录记录的链接。
-永远不要在数字化后剔除原馆藏。与数字代理交互,永远不可能得到与物理馆藏交互可能得到的全部知识。
-提供高分辨率彩色图像,包含关于图像的技术信息、版权信息、比例和彩色图、缩放能力,可能时全文检索、文本全部或部分转写、地理空间座标。对数字资源使用永久标识符。
-提供尽可能多的描述性、结构化、技术性和管理性元数据。在永久库中提供链接返回到物理对象描述。
-对数字馆藏的创建存档,如同对新物理馆藏,让研究者可用这些信息
-提供对研究资源的全球免费访问,以易于集合、使用及导入数字研究与出版平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下载数字对象、馆藏和元数据。
-通过外部门户和聚合服务曝露数字馆藏
-评估和记录项目成果
-确保数字馆藏的长期保存

从Worldcat的MARC字段统计看RDA记录的快速增长

OCLC研究部自2013年开始“WorldCat中MARC使用”项目(MARC Usage in WorldCat)【有墙】,统计WorldCat书目记录所用MARC字段及子字段的出现频次。目前提供各年1月1日时各字段、子字段的出现次数(包括书目及对应馆藏),2015年数据刚发布(以下各年均指1月1日数据)。
hangingtogether: New MARC Usage Data Available / Roy Tennant (February 24, 2015)

Roy Tennant在上述博文中分析了336-338字段出现次数的增长:2014年为0.9-1千万,2015年已达4-5千万。
如果凭上述数据,说RDA记录在一年中增加约4千万,恐怕是超出了现实。
以每条记录均有的001字段计算,2014年WorldCat书目记录为311,114,134条,2015年为333,518,928,一年增加量为22,404,794,其中自然不可能都是RDA记录。因而可以推测,在这一年中,除了原生的RDA记录,还有大量记录批量增加了336-338字段,成为“混合记录”。
通过批量增加及原生提交,目前Worldcat中有336-338字段的记录数已占15%。

要更好地判断原生RDA记录数量,或许用264字段比较合适,这是专为RDA而新增、且“混合记录”批处理中未包含此字段。三年数据如下:
2013年 53,586
2014年 982,353(增加928,767条)
2015年 2,930,979(增加1,948,626)
以上数据说明,2013年一季度后RDA实施推开,当年WorldCat增加RDA记录近93万条;2014年增加近200万条,绝对增加量为2014年的一倍以上。

WorldCat记录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靠大型书目机构(如国家图书馆、联合目录)批量导入旧记录,因而虽然2015年RDA记录在年新增记录中只占8.7%,但一年新增近200万条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近几个月抽查某馆西文数据,发现2014年出版文献的记录中,RDA记录数量已占90%左右。

参见:
关于MARC使用项目:MARC字段使用统计及可视化展示(2013年12月7日)
关于“混合记录”:OCLC的RDA政策声明(2013年1月14日)